原標題:中國環保“民間自測”漸成潮流 不違法仍待規范
2012年8月21日,民間環保科普組織“自然大學”發起人馮永鋒,在其微博上發布一條消息:“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公眾募捐,一款價值40萬元的手持式重金屬檢測儀已經購買到位。”8月25日,“自然大學”邀請專業人士到公眾環保課堂講述這臺檢測儀的基本知識和使用方法。
馮永鋒表示,手持式重金屬檢測儀可檢測液體和氣體之外物品的重金屬含量。如果一位普通公民拿著自家一些有疑問的物品,在受過培訓的志愿者指導下可以親身體驗并獲得檢測結果,這可以幫助公眾了解身邊環境,也能促進環保信息的公開。
“民間自測”活動引發爭論
去年8月,馮永鋒隨我國臺灣地區一家環保組織去考察當地一個高速公路的路基,路基是用冶煉廠的灰渣鋪成的,而灰渣里很可能含有大量重金屬。盡管相關部門一再強調灰渣沒問題,但一位環保人士執意要測一下。他用一臺手持式重金屬檢測儀對準灰渣樣品,一分鐘后,顯示器上出現了結果——某種重金屬超標。
受此啟發,馮永鋒決定想辦法購買一臺檢測儀用于民間環保活動。首先,可與公募基金會“北京水源保護基金會”合作,募集資金購買檢測儀;其次,與全國各地的民間環保組織一起利用儀器開展民間獨立檢測活動;第三,在大量檢測數據的基礎上發起環保倡導活動,推動政府加強監管。
馮永鋒在微博上寫道:“一臺便攜式重金屬檢測儀,軟件加上硬件可能需要40萬元。我將這40萬元分成一萬份,每人只需要出40元,或者40元的倍數來參與。”
雙語環境新聞網站“中外對話”副總編輯劉鑒強第一時間參與活動,捐了400元。劉鑒強認為這個事情很好,就像民間對空氣質量的討論,推動國家開始對PM2.5的監測。
這一舉動也在網上受到了業內人士的質疑,環保人士“阿奕長官”提出詰問:首先是儀器的專業性,希望馮永鋒能夠提供購買手持儀器的專業證書,雖然手持式螢光分析儀配合不同的軟件能夠測量重金屬含量,并且能夠快速出結果,但是相比實驗室儀器,專業性能不夠;其次是操作的專業性,測量的取樣非常講究,若取樣不科學,讀出的數據就不具有代表性;第三是過程中的監督,儀器的購買沒有經過競標,數據發布沒有第三方監督,所有一切都建立在人們對馮永鋒個人的信任基礎之上。
當前法律并未限制“民間自測”
2009年4月,環保部向國務院法制辦遞交了《環境監測管理條例》(征求意見稿),該“條例”第八十一條第二款規定:“未經批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開涉及環境質量的環境監測信息。”有人把這個消息找了出來,不少人在馮永鋒的微博上擔憂地問道:“民間自測活動不會違法吧?”
環保部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認為,2009年的“征求意見稿”至今尚未成為正式法律。“目前能依據的法律是1983年通過的《全國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當時,這個條例沒有對民間自測作出規定,民間自測在當前并不違法。”
2011年12月19日,包括自然之友、公眾環境研究中心、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在內的21家民間環保組織,向國務院法制辦提交了一封公開信,信中對2009年的“征求意見稿”提出修改意見。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認為:“環境質量關系公眾健康,公眾對環境質量信息具有知情權。條例中應當制定更加便于公眾了解環境質量監測信息的條款,而非對公眾的環境信息知情權進行限制,民間檢測是對官方監測的有效補充。”
“阿奕長官”建議,與其興師動眾地募集款項購買機器,不如組織一些活動督促《環境監測管理條例》盡快發布,或是督促盡快完善環境監測的第三方準入管理辦法。
據了解,目前,山西、四川、北京三個省市已經頒發了當地的環境監測第三方準入管理辦法。其中,《北京市社會化環境監測機構能力認定管理辦法》自2009年發布以來,先后分為兩批通過認定了11家社會檢測機構。
中國人民大學環境學院環境經濟與管理系教授宋國君表示,現在關于環境的信息很多數據是缺乏的,政府部門不可能方方面面都能檢測到,應該歡迎民間環保人士來做這些工作。
“民間自測”漸成潮流仍待規范
2011年底,越來越多的環保組織、企業和個人,開始參與民間自測空氣中的PM2.5活動。這個活動被稱之為“我為祖國測空氣”。按照廣州當地環保組織“拜客廣州”負責人陳嘉俊的統計,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南京、長沙、太原、溫州等地都有了便攜式PM2.5檢測儀。
陳嘉俊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便攜易用的環境監測儀器將被公眾大量使用。未來的環境監測,必然會有大量公眾來參與。
一些專家指出,目前一些民間自測活動提供的數據雖然能夠填補政府環保信息的空白,但如果民間自測活動一窩蜂而上,必然導致信息混亂并失去專業價值。對于民間自測活動的蓬勃興起,政府應加強監管,建立監測規則和相應的第三方準入機制,從專業角度給予引導,使民間自測活動規范化運行,方能形成政府與民間在環保信息發布上的良性互動局面。
2012年4月,10家環保組織作了一次非常有意義的聯合行動,這個行動讓他們發現,“民間自測”可做的事情很多。今年4月10日,民間環保組織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和國際消除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網絡,聯合國內多家環保組織發布報告,稱市面汞含量超標美白祛斑化妝品占抽查總數的23%,另有近10%的產品砷或鉛含量超過國家標準。這份調查針對市場上隨機購買的477件美白、祛斑化妝品,環保組織用手持X射線熒光分析儀針對產品中的汞、砷和鉛含量進行快速檢測。
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工作人員王秋霞說:“檢測結果出來后,我們在北京、東莞、重慶各做了一次發布會,同時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以及各地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遞交了我們的檢測結果。
相關部門對這份檢測結果反應速度很快。有的參考了我們的檢測報告,并對美白化妝品加強了監管;有的則表示,今后也考慮購買手持式檢測儀,讓現場快檢更加便捷。這說明民間自測能夠有效推動一些尚未被重視的工作。”(《半月談內部版》2012年第9期,記者 范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