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同環保二者并非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甚至于,巧妙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環保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更能取得效益和成就。反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追逐GDP,即使一時得利,從長遠看終究會得不償失
據新華網消息,十八大新聞中心12日舉行了第四場記者招待會,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在與現場記者的答問中,回應了今年發生在中國多地的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周生賢坦承,近幾年來發生了一些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當前,中國經濟社會事業已經大為發展,在環境方面正處在敏感時期。”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在黨代會報告中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單獨一部分并進行重點論述,尚屬首次,而“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樣的生動表述,亦受到各界高度關注。
這些年來,環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日益成為社會共識。而隨著經濟社會事業穩步推進,發展同環保之間的矛盾也不斷顯現,為追求GDP而破壞生態、無視環保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樣的短視行為亦遭到公眾的詬病和抵制。
誠如周生賢所言,“離開經濟發展講環保,那是緣木求魚;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那是竭澤而漁。”改革也好,市場經濟也好,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增進民生福利,提升民生幸福感。就此而言,發展同環保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不是科學發展;以發展經濟為由破壞生態環境的做法,也經不起推敲。
進而言之,發展同環保二者之間的矛盾并非不可調和,甚至于,巧妙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在環保的基礎上發展經濟,更能取得效益和成就。反之,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追逐GDP,即使一時得利,從長遠看終究會得不償失。
近幾年來發生了一些由環境問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表明公眾環保意識和維權意識在提升,也說明少數地方“竭澤而漁”式的發展模式不得人心。環保部長周生賢在答記者問時并未回避這些問題。他提出:要加強依法環評,嚴格按照法律法規行事;大力推進信息公開,把環境影響評價所涉及的信息,包括各級政府所做的承諾,全部公開,接受群眾監督;進一步擴大群眾參與度;建立健全社會風險評價機制,從源頭上預防突發事件。這展現了中央政府在環保方面的態度和決心。建設生態文明,官方態度同民間意愿并無分歧,而在具體實踐中,則須相關部門和地方政府有效落實中央精神,充分尊重公眾意愿。
多年前,深圳便已開始將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等理念融入城市發展戰略。“十一五”期間,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現代金融業、現代物流業和文化產業四大支柱產業占GDP比重提高1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而這些產業都是低能耗產業。目前,深圳萬元GDP能耗、水耗、建設用地均為全國最低,這意味著用更低的環境成本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深圳大運會期間,由晶報等單位發起的“綠飄帶行動”得到深圳各界廣泛響應,綠色出行成為深圳人的新風尚,亦表明保護環境和建設生態文明在深圳具有深厚的民意基礎。
離開環保談發展經濟是竭澤而漁。通往“美麗中國”之路,一定是建設生態文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