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剩的小蝦皮、螃蟹殼,你會怎么處理?絕大多數人都會將它們扔進垃圾箱里,但是曹榮軍不會。經過他的“妙手生花”,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經過清潔化聯產工藝之后,卻可以變成出口歐美的藥品 ,連接起近10億元的大產業 。11月13日,城市信報記者走進貝爾特公司,走近曹榮軍,觸摸藍色經濟的脈搏。
蝦皮提取物能做成藥
10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的一則題為《青島海洋經濟緣何逆勢上揚?》的報道引發轟動,也讓青島貝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更多人所熟知。新聞中稱:“從事海洋生物醫藥的曹榮軍在科研成果轉化成產業的過程中找到了自己的贏利點。把普通的蝦皮做成了出口歐美的生物藥品,不到500平米的辦公區,背后卻連接起了近十億元的大產業……”
11月13日上午,城市信報記者在位于東海西路的貝爾特公司總部見到了董事長曹榮軍。他看上去英氣勃發,平易近人。他向記者介紹說,蝦皮也能做成藥品,關鍵便在于公司的清潔化聯產工藝的技術優勢。
“從現在來看,通過技術手段,我們可以把蝦皮、蟹殼等進行投料,經過發酵等一系列流程之后,可以提取出甲殼素,同樣的方法,從深海魚皮中我們還能提煉出膠原蛋白,這些都可以做成生物制品,而提煉后剩下的骨油、骨粉等還可以用來當動物飼料。”曹榮軍介紹說。
城市信報記者了解到,十余年前,國內海洋生物產業處于剛剛起步階段,沿海一帶有很多海洋生物制品加工廠,但大多數設備簡陋,環境污染嚴重。不過,貝爾特的生產工藝實現了對原材料的綜合利用,真正做到了無污染、零排放,解決了世界性的環保難題。
城市信報記者采訪獲悉,貝爾特位于青島的研發中心的研究成果已經取得了多項專利和成就,這兒也是青島市唯一的“海洋生物與醫藥專家工作站”
從裝修到制藥,回青二次創業
“1992年大學畢業之后,我去了深圳一家公司從事裝飾裝修行業,也通過這個掘到了第一桶金。”時間走到2001年,曹榮軍通過裝飾業已經完成了一定的資本積累,不過他卻顯得并不滿足。老家臨沂的曹榮軍決定回到山東青島進行“二次創業”,并于2007年創辦了貝爾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對于以犧牲環境和資源為代價換來的短期利益作為,曹榮軍堅決排斥,決心研發無污染、利用率高的生產工藝。
對于企業的良好發展來說,銀行的資金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在金融融資方面,曹榮軍也有著自己的“秘訣”。“多家銀行曾經聯系過我們,不過從各銀行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互補性上考慮,最終我們是有選擇性地進行戰略合作。”
“大項目貸款,工商銀行比較有優勢。流動資金貸款,交通銀行的服務很到位,利息低,而日照銀行作為地方性銀行,金融產品豐富,也可以為我們公司量身定做一些金融產品,能夠迅速解決企業的資金需求。”曹榮軍表示,這樣一來正好形成銀行信貸服務的優勢互補,對于企業的發展也最為有利。
曹榮軍告訴記者,貝爾特計劃十年內在全國的沿海重要城市、原材料豐富地區建立多個海洋生物產業園和生產基地,建設以青島為中心的包括大連、天津環渤海灣的產業園區,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生物醫藥生產園區,以深圳為中心的珠三角海洋生物產業園區,發展藍色海洋集群,做大做強海洋生物產業,打造藍色經濟增長點。
文/圖記者 鄭昆侖
(來源:半島網-城市信報) [編輯: 宋濤]?
(原標題:小蝦皮和螃蟹殼也能做藥 還解決世界環保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