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長沙縣站11月24日訊(分站記者 何司壤)“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長沙縣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把督促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工作貫穿本屆人大工作的始終,先后五次分別對飲水安全、“兩河”流域和全縣農村環境治理工作進行調研和視察,聽取和審議《長沙縣環境綜合治理保護發展規劃》編制情況,強力支持各級政府加大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力度,使農村環境治理由單一的保護飲水安全延伸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再上升到全面實施生態縣建設,全縣環境治理和生態建設成效顯著。
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全覆蓋
瀏陽河、撈刀河為湘江母親河一級支流,是長沙市、瀏陽市、長沙縣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主要水源及防洪保安的重要區域。在長沙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期間,長沙縣代表李靚熹等12名代表提出了《關于加強撈刀河、瀏陽河流域綜合整治的議案》,建議“爭取用3年時間建成流域內11個集鎮污水處理廠”。
針對鄉鎮污水所含的生活污水比例大、污水量小、污染物濃度變化系數大的特點,長沙縣引進北京桑德國際有限公司“SMART小城鎮污水處理系統”,打捆建設鄉鎮污水處理廠。2011年底,長沙縣已建成以星沙污水處理中心為主體,城北、城南污水處理廠為兩翼,18個中心集鎮污水處理廠為網點,農戶“四池凈化”全覆蓋的城鄉污水處理系統,實現日集中處理城鎮生活廢水30.9萬噸,農戶生活污水分散達標排放。
農村環保合作社變垃圾為資源
2008年,全國首個農村環保合作社在長沙縣果園鎮掛牌成立。果園鎮環保合作社通過從村民手中回購垃圾并給與補貼的方式,引導農民分類垃圾,農戶自行處理有機可降解垃圾;保潔員上門回收可利用垃圾;環保合作社無害化處理不可降解和有毒有害垃圾,創造了一條農村生活垃圾處置的低碳環保、循環經濟之路。
長沙縣人大常委會組織開展對城鄉垃圾集中處理進行視察,督促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城鄉垃圾減量分類處理辦法。2010年以來,長沙縣對農村環保合作社這一新模式進行了總結提升并在全縣范圍內全面推行,各鄉鎮均組建了環保合作社或保潔公司等環保機構,每戶配備分類垃圾桶,村組配備分類垃圾池,鄉鎮建設垃圾壓縮站,保潔員分片包干,建立了完善的農村垃圾處理體系。
畜禽養殖區域劃分總量控制、達標排放
曾幾何時,長沙縣作為生豬調出大縣,養殖密度全國第一,每平方公里生豬產出達到1200頭??h人大常委會督促支持政府加大畜禽養殖大戶減量退出轉產的政策扶持力度。2010年,長沙縣根據養殖發展規劃和環境承載容量,將縣域劃分為禁養區、一級限養區和適度養殖區,平穩拆除禁養區、限養區8743戶、養殖設施99.7萬平方米,發放養殖轉產扶助資金7500萬元,減少存欄120萬頭,生豬存欄達到環境承載標準。同時倡導科學養殖、低碳養殖,采用“室外零排放、沼氣池加四池凈化、種養平衡”技術實現達標排放,近三年縣財政投入養殖治污補助近6000萬元,帶動養殖戶投入近億元建設各類治污設施。
?。ㄔ瓨祟}:農村環保合作社在長沙縣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