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周曉陽鄭言攝影 李文彬
目前,我市主城已經環保搬遷了141家企業,重慶鋼鐵集團、嘉陵化工廠、重慶電池總廠等企業都普遍實現了“搬大、搬強、搬活、消除污染和安全隱患”的目標。搬遷后的企業,其產品規模擴大了、產品結構優化了、資產結構更合理了、搬后生產工藝也得到了提升。
“化工廠搬走了,就像做夢一樣”
“再也聞不到刺鼻的氣味了。”家住江北董家溪的劉成春老人說,“我就住在原渝州大學校門口,而渝州大學的旁邊,就是嘉陵化工廠,以前的臭味很刺鼻。”
劉成春告訴我們,以前的嘉陵化工廠,排放出的污水,順著河溝就流進了嘉陵江,而污水則把河溝四周都染成了黑色。從廠里煙囪冒出來的臭氣熏得周圍的居民眼睛都睜不開。
為了徹底讓這些污染企業搬離主城區,還居民們一個潔凈的大氣環境,2004年,嘉陵化工廠完成搬遷正式落戶榮昌,成為我市第一戶完成搬遷的企業,并更名為昌元化工。
“嘉陵化工廠后來終于搬走了。現在想起來,就像做夢一樣。”劉成春現在走在董家溪,看到的全是高樓、綠樹和花草。
而搬遷后的嘉陵化工廠單位產值能耗由搬遷前的5.32噸標煤/萬元下降為3.81噸標煤/萬元。通過搬遷,企業積極開展節能降耗、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
主城每年減少排放SO2約3.5萬噸
2001年,那時的重慶已形成了渝中區的大黃路片區和化龍橋片區,江北區的貓兒石至江北嘴沿線片區等主城7大主要污染企業集中片區,這些企業嚴重影響著我市主城區的空氣質量。為了還市民一個干凈、清潔的環境質量,我市決定對主城區重點污染企業全面實施搬遷。從2004年至今共公布了6批搬遷企業,多達208戶污染企業被納入環保搬遷計劃。
市政府在搬遷工作中體現以人為本、善待民生的理念,妥善處置涉及企業職工社會保險、醫療保險、勞動關系等政策性很強的問題;并慎重選址,在原則上化醫類企業必須進入二環以外的化工園區,其他類企業進入相應的特色工業園區;同時,搬遷不搬污,搬遷后污染物產生量和排放量必須得到大幅削減;而搬遷要與企業產品結構調整和改制相結合,搬遷后的企業產品要有市場,生產規模要得到擴大,企業要更具活力和生命力。
目前,我市主城已經環保搬遷了141家企業,重慶鋼鐵集團、嘉陵化工廠、重慶電池總廠等企業都普遍實現了“搬大、搬強、搬活、消除污染和安全隱患”的目標。搬遷后的企業產品規模擴大了、產品結構優化了、資產結構更合理了、生產工藝提升了。
通過搬遷、關閉,我市主城每年減少排放SO2(二氧化硫)約3.5萬噸、煙塵約1.5萬噸、COD約8300噸、重金屬約3噸,固體廢物約3萬噸。主城區空氣質量逐年得到改善和好轉,滿足二級以上的天數逐年增加。
(原標題:主城141家企業環保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