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間,這片伶仃洋上遠離陸地的深海海域,經過圓鋼筒振沉、回填砂、海底地基處理等多種專業化施工后,佇立起一座長625米、最寬處達215米的人工島,像一枚蠔貝鑲嵌在伶仃洋上,每天有無數機器在上面轟隆運行,各種船舶在周邊穿梭作業。
這便是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的東人工島,由中國交通建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交建”)下屬第三航務工程局(以下簡稱“三航局”)承擔施工任務。三航局為此專門成立了港珠澳項目部,制定了落實人員、崗位、責任的“三定”制度,建立了旨在實現“零傷害、零事故、零污染”的HSE(健康、安全、環保)體系。
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包含東西兩個離岸人工島,其中,東人工島距離香港水域僅為366米。天氣晴朗,能見度高的時候,從東人工島上能看見香港大嶼山上的天壇大佛。香港對環境保護有嚴格要求,他們密切關注著東人工島及周邊海域的動向。三航局港珠澳項目部HSE體系總監黃超清楚地記得,“剛開工那會兒,一些香港民間環保組織就在大嶼山上架起望遠鏡觀察我們”。而據三航局港珠澳項目部計劃員張奎回憶,在東人工島建設初期,十幾米長的塑料排水板插在工地上,被大風吹斷,一部分落入海中,“有幾片沒撈上來,隨著海水漂到香港,那邊拍下照后,輾轉找到我們要求處理。再小的雜質,他們也不會放過。”張奎說。
大橋建設,環保先行——三航局港珠澳項目部將污水處理、廢油回收、垃圾收集這三方面作為環保抓手。
東人工島上的房屋大多用集裝箱改造,唯一一間磚頭壘砌加水泥澆灌而成的房屋顯得非常獨樹一幟,主要用來裝載一臺花費17.2萬元進口的污水處理器。據三航局港珠澳項目部HSE體系主管奚偉偉介紹,地上的污水處理器通過管道和地下的污水池、過濾池和蓄水池相連。運作原理是污水池里的污水經分離設備將固體殘渣物過濾后流入過濾池,過濾后的水再用生化膜設備消毒后流入蓄水池。“目前我們的污水量不大,處理完都存在蓄水池里,過段時間出水口修好了,檢測合格的水會排入大海,以后也可能用來澆灌花草。”奚偉偉說。
關于廢油回收,以三航局7號砂樁船為例,所有的廢油包括食物殘渣所含油脂都存放在污油倉里,每個廢油倉容量為6立方,“差不多累計到5.6立方的時候,我們就會向海事局申請,要求專業回收單位過來回收。”三航局7號砂樁船輪機長沈春根說,“廢油不多,從去年5月份到現在,收集了3.9立方,還沒提過回收申請。”
垃圾收集工作相對于污水處理和廢油回收來說較為便捷。無論是東人工島還是施工船,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都是用運輸船運送至營地碼頭,放在垃圾臨時堆放處,定期有垃圾車來清理。
此外,東人工島施工區域是中華白海豚活動和繁衍的中心水域,主要在噪音干擾、往來行駛船只碰撞、懸浮物擴散等方面對白海豚生存構成威脅。
針對噪音干擾,三航局港珠澳項目部特意聘請上海交通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專家對施工現場周圍100米,海平面以下8米之內的海域進行立體式監控,通過比對施工前和施工過程中的環境噪音數據變化,分析施工噪音可能對中華白海豚保護區造成的影響,從而制定相應的防護措施。為確保防護措施落實到位,珠江口中華白海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和珠海市生物學會受項目部之托聯合編寫了《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建設中華白海豚保護培訓教材》,對員工進行培訓、取“觀豚員證”上崗。交通船、運石船、定位船等所有參與施工的船只,都配備有一定數量持上崗證的觀豚員。
除東人工島之外,還有西人工島,牛頭島,以及無數只服務于港珠澳大橋建設的船舶,它們裝配著污水處理器、會定期定量回收廢油、安排持上崗證的觀豚員按時觀測白海豚——中交建的所有參建單位共同守護著這片藍色海洋。
(原標題:港珠澳大橋建設環保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