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共青城訊 (記者練煉 通訊員肖德法)在共青城市的工業園區,著名羽絨服企業鴨鴨集團依山而建的企業生產區有一片獨特的森林公園,林密鳥鳴。在一個現代化企業旁邊還保留著一片80畝的森林公園實屬罕見。
“如果把這片森林全部開發出來,至少還可以建兩棟大型車間。但是共青城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們最大限度保護原始植被,最小限度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工業用地成為生態用地,既美化了廠區環境,也為員工提供了好的工作環境。”鴨鴨股份公司副總經理于耀武告訴記者。
共青城市工業園區原本就是在一個荒山坡上建起來的,盡管如此,該市還是堅持環保優先,通過“微創手術式”的土地平整,工業園區將“七通一平”變為“七通不平”,即不平山林、不填水面,最大限度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經濟發展、項目建設對環境的破壞。
長期以來,該市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過程中,十分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作,盡最大努力減小項目建設對自然生態的破壞,減少項目建設過程中對自然生態的索取。近年來,該市引入外科手術中的“微創”理念指導經濟社會發展,走出了一條獨特的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共贏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
共青城對自然生態的呵護發展理念首先表現在對產業的選擇上,變招商引資為招商選資,提高項目進入的環保門檻,項目建設過程中環評提前介入。2005年以來,共青城拒絕了所有從沿海轉移過來希望落戶的皮革、化工等投資項目,涉及合同資金近40億元。在最為困難的時候,他們拒絕了一年能上繳巨額利稅的一家大型人工漢白玉企業入駐,而當時共青城總稅收僅2000多萬元。
在堅守綠色發展底線過程中,共青城經濟發展也一度在江西省內居后,人均GDP只有江西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通過多年來對綠色發展理念的堅持,共青城有力地證明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不矛盾。2011年,共青城人均GDP達到9800美元,是江西省平均水平的3倍,今年萬元GDP能耗僅0.12噸標煤,走在全國全省的前列,空氣和水質均達到國家一級標準。
(原標題:共青城環保優先建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