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件大道。 本報記者 姚強攝
龍虎網訊 化工圍城,是昔日南京面臨的一大困局。石油化工是我市“石化、鋼鐵、汽車、電子信息”四大傳統支柱產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個,然而面對新一輪發展中越來越突出的環境和資源瓶頸,城市經濟轉型升級亟需尋找一個產業突破口。軟件業,當仁不讓地成為“綠都”南京重點發展的第一大主導和支柱產業。
“軟件產業是綠色智慧產業,資源和環境消耗小,能充分釋放南京人力資源優勢,對提升南京城市品質和競爭力,提升南京城市品牌有特殊作用。”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楊衛澤曾如此詮釋軟件產業對于南京經濟發展的特殊意義。
2011年上半年,南京提出“高標準打造中國軟件名城,向世界軟件名城邁進”的新目標,以中國(南京)軟件谷、江蘇軟件園、南京軟件園為主體的“一谷兩園”軟件產業空間布局就此打開。當年,全市軟件和信息服務業務收入達1520億元,增速達50%;去年,全市軟件業務收入突破2000億元大關,增速保持30%以上。
與此同時,一批新興產業異軍突起,對工業單位GDP能耗的下降,起到了強勁的拉動作用,全市產業結構也悄然“變臉”。去年,在石化、鋼鐵、造船等傳統產業出現嚴重下滑的背景下,全市完成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約5600億元,增長15.2%,占工業總產值的近一半;八大新興產業實現產值3600億元,同比增長19%;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集聚集約集群發展,新型顯示、智能電網、生物醫藥、新材料等一批新的產業集群快速崛起,增幅超過20%。而去年全市工業增加值的增幅約為11.3%。
隨著對石油化工等傳統工業支柱產業的依賴程度逐年減輕;以軟件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快速崛起——曾經“化工圍城”的南京,正被賦予“軟件和新興產業名城”的嶄新形象。這也是走經濟、社會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之路,給城市產業發展帶來的最大“紅利”。
本報記者 張璐
(原標題:告別“化工圍城” 邁向軟件和新興產業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