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清朝末期,在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下,中國自來水事業發端。
擰開龍頭,清水如注,咕咚咚下肚,自來水被視為方便、潔凈的偉大發明。
百年后,4000余家自來水廠,每天供應6000萬噸自來水,覆蓋全國4億多縣級以上城市居民,水質安全,重若泰山,關系國計民生。
然而如今,自來水卻面臨前所未有的質疑和猜測:一邊是各地政府“各項指標均符合飲用水標準”的聲明,一邊是專家20年不喝自來水的現身說法。
老百姓想知道:中國的自來水真的安全嗎?要用多久,我們才能喝上真正符合飲用標準的水?
《中國經濟周刊(微博)》記者采訪各方專家后了解到,從水源地到水龍頭,我國自來水流經的各個環節都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
1月6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明確國務院將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考核。
水資源的節約、管理和保護,以及相關制度的建設,將作為十八大后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
衛生部、住建部二龍治水的管理現狀之下,專家所呼吁的水業市場化改革能否實現?水改的“深圳模式”是否可以在全國推廣?
哪些環節影響自來水品質
趙飛虹,58歲,北京保護健康協會健康飲用水專業委員會會長、北京愛迪曼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
她的丈夫,李復興,73歲,曾在國家發改委公眾營養與發展中心飲用水產業委員會任職。
今年1月初,二人平靜的生活被打亂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這個“北京市最會喝水的家庭”透露:他們20年不喝自來水、只喝礦泉水。
在公眾的激烈反應下,北京自來水集團出面表態,北京自來水符合國家106項水質標準,請市民放心飲用,并稱北京水質全國最好。
趙飛虹隨后公開表示,不喝自來水不是因為自來水不安全,而是覺得喝礦泉水更健康。
北京如此。全國各地的水質安全情況如何呢?
水源:合格率70%還是50%?
每一滴水,都有自己的來龍去脈。
幾乎所有專家都一致表示,水源污染,是自來水水質安全最大的問題。如果源頭污染,就會導致后續環節負重難行。
76.5%和70%,城市飲用水水源合格率方面最常出現的兩個數字,前者出自環保部《2010年全國水環境質量狀況》,后者曾被衛生部、水利部、住建部等公開提及和使用。
但從事水處理研究30余年,并曾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任職10余年的資深水質安全專家白康(化名)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飲用水水源合格率不足50%。”
哪個數字更符合實際?
2002年6月1日,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頒布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正式實施。根據標準,地表水按功能高低依次劃分為五類:一、二類為飲用水,四類為工業用水和娛樂用水,五類為農業用水和景觀用水。爭議就出在三類水上。
標準論述:“三類:主要適用于集中式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級保護區、魚蝦類越冬場、洄游通道、水產養殖區等漁業水域及游泳區。”
“三類水不能飲用。”白康認為,三類水含有較高的有機化合物,在檢測項目上,此項指標被量化為化學需氧量,也稱耗氧量(COD)。“三類水的COD含量在4~6毫克/升,但我們的常規處理工藝只能處理數值在4毫克/升以內的水。”
有機化合物總量超標所引起的反應是復雜多樣的。白康介紹說:“美國環保總署曾發布報告指出,有機化合物有可能致癌、促癌、導致突變,也會降低人體免疫力和生育能力。”
住建部城市供水水質監測中心專家劉睿(化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剔除三類水源,“中國城市水源的真正合格比例會大大降低。”
“水源污染太厲害,僅靠一、二類水,量不夠,也不現實。”劉睿坦承,在京津滬廣等多地水困的巨大壓力下,顧不上“吹毛求疵”了。
劉睿認為,標準不斷放寬,水源不斷惡化形勢嚴峻。“城市里的工業排污,農村里的農藥污染都在進入水源,雨水浸透后,污染不斷擴大,很難逆轉和修復。”
安全水源已成為稀缺資源。在白康看來,地大物博的中國“清水”越來越稀缺。“北方水量不足,地下水被過度開采后普遍出現硝酸鹽超標現象,容易誘發血斑病。南方水系發達,但一些湖泊河流被圈為水產養殖場,飼料中含有的大量蛋白質長期積累,導致氮磷超標很常見。”
偶爾在深山老林,可見清澈見底的山泉水,白康都忍不住“連喝帶拿”,“干凈的水源成了奢侈品。”
推廣深度處理工藝,錢從哪來?
直飲水,一個遙不可及的幻想。
“中國內地還沒有一個城市能實現直飲水,都需要燒成開水以后才能飲用。”劉睿笑稱,“總宣傳喝生水不衛生,這是最大的謊言,在歐美國家,很多城市都可以直飲自來水。”
然而,即使燒成開水,能殺死的也僅是微生物污染,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離子仍然存在,甚至因為高溫加熱而進一步產生化學變化,加強沉積和突變。
如何處理?專家們給出的一致答案是深度處理工藝。
2009年,住建部對全國4457個水廠進行了大排查,但具體調查數據至今仍未公布。據參加此次調查的專家劉睿透露,全國水廠中有75%采用常規處理工藝,23%采用簡易處理或未經處理,采用可以有效去除多種污染物的深度處理工藝的水廠僅為2%左右。
“由于水源污染,全國至少80%以上的水廠都迫切需要采用深度處理工藝提高自來水質量,但實際采用的只有2%。”劉睿介紹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武漢的部分水廠上馬了深度處理工藝,但仍因管道老舊等原因無法實現直飲水。
廣為應用的常規處理工藝已誕生百年,被稱為經典“四部曲”絮凝(加聚合氯化鋁)、沉淀、過濾(通過石英砂、卵石等)、消毒(加氯氣等)。
隨著水源地污染的逐步惡化,“四部曲”也在不斷加量加價,經常出入各大水廠的白康,用“大型化工廠”來形容她的所見所感,數以噸計的化學藥劑被傾倒到蓄水池中,經過一系列處理后,水被輸送到千家萬戶。
“燒水后經常可以看到壺底有大量的白色沉淀,有絮凝物,這就是俗稱的消毒劑越用越多的緣故。”白康說,即使如此,水也并沒有真正“消毒”。
想要徹底“消毒”,有兩種“升級”辦法需要同時采用。
第一是生物氧化,添加臭氧和活性炭,通過二者的吸附作用,減少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和重金屬離子。“香港就采用了這種過濾方法。”趙飛虹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介紹說,與廣東同樣引流珠江水的香港自來水廠采取了生物氧化技術,所用消毒劑很少,水質也更好。
第二是超濾膜處理,通過微孔過濾膜的篩離作用,將含有雜質的水進行過濾,這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最安全有效的水處理方法。“北京郭公莊自來水廠,也就是第十自來水廠,就采用了這個工藝。”北京供水協會水質工作部部長、原國家城市供水水質監測網北京監測站站長樊康平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介紹說。
可是,真正“升級”的水廠鳳毛麟角,即使在“全國水質最好的北京”,同時采用兩種“升級”辦法的也僅有北京第三、第九和第十自來水廠。劉睿表示,資金不足,是技術革新的根本性難題。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王占生曾算過經濟賬:技術革新后,每立方水成本上升0.3元左右,加上管道硬件投資,每立方水成本共計上漲0.5元左右,如果按照縣級以上4000余家水廠日供6000萬立方水計算,每年成本增加200億元左右。
錢從哪里來?“靠財政撥款壓力太大,提高水價又容易引發老百姓不滿。”在進行全國水廠普查時,劉睿發現,很多縣級水廠經營困難,連消毒劑都不舍得用,堆放在蓄水池邊,應付上級檢查,更何況“出血革新技術”。
為提高水質,部分單位和居民區在管網末梢增設了局部處理系統。“加凈水設備,或者自己搞紫外線消毒,但效果良莠不齊。”趙飛虹發現,很多房地產商以此為由提高房價或物業管理費,但實際效果難以驗證。
上一頁12下一頁
(編輯:SN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