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華
1月15日,環境保護部機關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對近日熱傳的 “環保部為機關采購空氣凈化器”事件,向央視記者澄清:環保部于1月10日公開招標購買的空氣凈化器專門用于環保部檔案室,是為達到檔案防塵防潮等 “八防”要求而專門配置。此采購和近日北京空氣質量無關。
1月10日正是北京發生霧霾圍城的前一天,環保部巧合地為機關采購空氣凈化器,其“預言”之準確令人稱奇,網友對此紛紛吐槽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誰都希望環保部門能在這種時刻與大家同呼吸。遺憾的是,環保部的事后解釋又過于蒼白:檔案室購置設備為何要冠以機關服務名義,作為專業保護檔案的特種設備,為何在招標時不予以說明?不過此事的亮點并不在于輿論起哄,而在于環保部此舉無異于承認在大氣污染面前,環保專家和老百姓沒有什么不同,最終還是要靠電器店里的空氣凈化器來保護自身,新鮮空氣果然沒法特供。
人們笑侃霧霾天,戲稱人與人最遠的距離是手拉手卻看不見對方。現在就是這一張來自環保部的采購招標書,揭示了官員們跟平民其實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跟其他性質的污染不同,空氣最難以特殊化,人不能總是待在密閉空間里,總有走到大氣環境中的需求。如果說前一陣所謂的北京水專家夫妻,可以靠飲用瓶裝水來規避水質問題,那么面對空氣質量問題,又有誰能靠罐頭空氣過日子呢?就像一首歌唱的那樣,雖然沒有天生一樣的,但在地球上我們是一樣的。即使空氣、水、食品能夠經過特殊處理后供給少數人享用,但地球總歸只有一個,同命運是主觀口號,也是客觀現實。
正因為要尊重事實,所以我們大可不必為環保部采購空氣凈化器而不平,公務員也是肉胎凡軀,在符合法定程序、有條件的前提下,改善自身工作環境,是一種正常的需求。但是在使用公款保護自身的同時,環保部門應當對所負職責深思熟慮,更應該對公眾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就在14日上午舉行的北京市環保局新聞通報會上,北京市衛生局疾控處專家曾表示,“外出只要佩戴紗布口罩就可以”,“沒必要購買室內空氣凈化器”。這樣的表態是否真的科學靠譜,跟環保部采購空氣凈化器有沒有實質性沖突?
環境治理不會立竿見影,既然環保部已經“出手”,可見空氣凈化器還是不妨采購以備用,環保部的官員們也未必真的是無懼且無畏于“爆表”的空氣環境。以常人的智慧來看,也不難分析出使用空氣凈化器只是一時緩解之策,根治不了自身所處的大氣環境問題,就算出于自保之心,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也應該對環境污染有切膚之痛,拿出跟保護自己一樣的努力來統籌謀劃環境治理。新華社與《人民日報》近日疾聲呼吁:“底線生存權”需要捍衛。關鍵在于,只有治理者自己的生存權也被威脅,才會真正重視。
(原標題:采購凈化器,環保部難敵“爆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