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梁振君楊勇
實習生吳淑帆通訊員蕭少萍
夕陽西下,一抹斜紅灑落在塔罐林立的工地上,溫暖著1200多名現場施工人員的身心,倏忽間焊接弧光四濺,而建設者忙碌的身影,如同跳躍的音符奏響。
看到這一幕,中海油海南精細化工項目部項目經理、高級工程師關維臉上閃過一絲笑容。“你看看,去年9月底時工地上方還是空蕩蕩一片,幾乎沒有建筑物,三個月過去了,一期工程即將開始設備安裝,各裝置設備基礎施工已全面收尾,進入鋼結構、設備安裝階段,大件設備吊裝也已基本完成。”今天下午17時半,關維一邊在海南精細化工項目工地現場檢查督導,一邊抽空向記者介紹項目建設情況。
談話間,一臺履帶吊車開始吊裝催化裝置中的“兩器”。“‘兩器’即沉降器和再生器,它們是煉油裝置最核心的設備。”現場施工單位——中國化學第七建設有限公司海南項目部副經理羅釗插話道:“今天我們吊裝‘兩器’鋼結構,因為是單榀鋼結構,必須盡快連成框架方才穩固,因此中午18名工人一直在現場加班加點,他們的午飯也是在工地上吃的。”
焊接工人董艷華正在和其他2名工友組裝焊接加氫設備,在另外2名工友的幫忙下,一輛吊車正準備將組裝好的加氫設備吊到加氫構II框架上。剛剛參加完項目“百日大會戰”的他,并沒有歇息的意思。“為保證項目按期投產,我們春節也不放假了。”他說。
記者發現,和其它鋼管、塔罐等設備不同,4個置放在工地現場的封閉式箱子十分惹眼。“它們是焊接工作站,是公司花費400萬元購進的,預計可節省人力500名。”羅釗解釋:“一名工人一般每天只能有效焊接四五個小時,而利用焊接工作站作業,只需3名工人操作即可實現半自動化焊接,又可以節省大量人力,還能保證焊接質量。”
位于東方工業園區的海南精細化工項目,由中海油煉化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項目以海南島周邊的文昌原油和樂東天然氣資源為依托,采用先進催化裂解(DCC)技術生產出丙烯和碳四等重要化工原料。一期工程總投資43.41億元,原油加工規模200萬噸/年。二期工程總投資達43.01億元,主要產品有丙烯腈、MMA、苯乙烯。截至去年12月底,一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13.5億元,累計完成進度73.56%。二期工程乙苯苯乙烯裝置基礎設計審查完畢,計劃今年1月底開展樁基施工。
“我們的工人來自五湖四海,為了一個項目走到了一起。”曾在新疆、重慶等地工作過的關維笑道:“建設者特別是一線工人最辛苦,也最可敬,因為項目在哪,他們就去哪,而項目工期長短不同,有的工人平均一年換一個地方。”
已近18時半,夕陽仍戀戀不舍地眷顧著大地,但建設者的目光一直堅毅地釘在工地上。“項目將于今年7月底投產,我們得抓緊了。”羅釗說。(本報八所1月17日電)
(原標題:海南精細化工工地:千余人奮戰項目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