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虎網訊 記者從昨日結束的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獲悉,江蘇將在今年6月前,通過劃定“生態紅線”的方式,把“不低于20%的國土面積”嚴格保護起來,禁止一切與其主體功能不相符合的開發建設活動——這也成為2013年江蘇環境保護的“一號工程”。
生態紅線如何劃定
事實上,對生態空間劃出紅線進行保護在江蘇早有探索。省環保廳生態處處長英劍波告訴記者,2004年我省即展開相關研究及試點工作,2009年2月,省環保廳公布了《江蘇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區域規劃》并正式執行。按照這一規劃,全省共劃分569個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
英劍波坦言,由于當時地方政府的認識不同,加上沒什么經驗,劃線存在一些不盡合理之處。“有的地方該保護,卻沒有劃進來,有個別自然保護區都沒劃進來;有的地方又劃得太多,有一個縣的保護區甚至劃到國土面積50%以上,這就難免對地方發展造成限制。”他強調,劃線不是為了限制發展,而是為了統籌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
此次“生態紅線”的劃定,是在原區劃基礎上的優化調整,而調整的基本原則是:“總體穩定、局部優化”;“有進有出、進大于出”。
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強調,生態紅線的劃分必須恪守兩大原則:一、功能區面積不得低于國土面積的20%,要做到應劃盡劃、留足空間;二、明確功能區的經緯度,敲死邊界,要把這一“刀”切好、切準、切精確。
紅線控制意義何在
“生態紅線,是科學發展的保障線、生態安全的警戒線、促進生態平衡的控制線。” 下轉A3版
上接A1版陳蒙蒙表示,優化調整重要生態功能區,科學劃定生態紅線,事關國土空間利用全局、事關子孫后代利益,是今年各級環保部門落實十八大精神、必須集中精力辦好的一件大事。
十八大報告中,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四項任務,其中,“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排在第一條。“所謂國土空間,包括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把國土空間布局優化好,就是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要求,正確處理好三個空間的關系。”英劍波解釋說。
劃定生態紅線,就是為了更好地保護好生態空間。“長期的經濟發展使我國的生態保護用地越來越縮小,有些保護地已經被蠶食。”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當下正在進行全國生態紅線的繪制工作,所長高吉喜表示,劃紅線就是底線,不能再縮小,不能再侵犯。
“過去,我們只聽說耕地紅線,現在又提出了生態紅線,說明我們國家把對生態的保護提高到了更高的層面。應該說,這兩條紅線,都是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的重要路徑。”英劍波說,實施紅線控制,也是我省環境管理的重要創新。“環境準入,由原來的‘產業準入’、‘總量準入’,又增加了一個‘空間準入’,有利于從更高層面來實施環境保護。”
靠什么來“守住紅線”
紅線劃定并非萬事大吉。落實好、管控好、保護好,更是問題的關鍵。
英劍波介紹,《江蘇省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區域規劃》實施3年,省環保廳生態處共開展了182個涉及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建設項目審批和預審,其中,4個重污染項目被否決,21個項目由于不符合生態空間管制要求而重新選址,42個項目被要求進一步優化完善污染防治措施。“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劃的實施,為指導全省產業合理布局、資源有序開發提供了重要依據”。
不過,高吉喜坦言,生態紅線劃定后落地還是很難的。不同地方政府對此認識不同,有些地方認識到重要性,實施起來就會很快,如果有些地方只顧當前利益,實施會較慢。所以要有正確的引導。如何提高地方政府的認識高度,處理好長期與短期發展的矛盾,這是最難的一點。
英劍波表示,由于國家尚沒有專門的法律法規對重要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地位給予明確,這一規劃的實施,在建設項目審批等環境管理工作中缺少強有力的法規依據,限制了環境保護效益的發揮。“這次劃定紅線后,我們將把規劃上報省政府頒布實施,從而增強規劃的權威性”。
全省環保工作會議上,許津榮公開了生態紅線劃定的“時間表”和“路線圖”:6月前,省環保廳要完成劃分,報省政府頒布實施,并繪制全省“生態地圖”分送各市縣黨政負責同志,作為保障永續發展的“生態紅線”從嚴監管。
英劍波透露,劃定紅線后,環保部門將針對不同的生態功能區制定不同的保護方案;同時,我省正在研究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轉移支付制度,“省財政每年將拿出一筆錢,為那些為生態保護做出貢獻、發展受到限制地區的老百姓增加收入。”
(原標題:江蘇省今年環保“一號工程”國土面積20%劃入生態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