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能源局的辦公大樓新華社發本報特派記者 劉紅杰 邢振宇 3月10日發自北京
為統籌推進能源發展和改革,加強能源監督管理,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將現國家能源局、電監會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主要職責是,擬訂并組織實施能源發展戰略、規劃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體制改革建議,負責能源監督管理等。同時,不再保留電監會。改革后,國家能源局繼續由發展改革委管理。
距大能源目標還有差距
10日,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分析認為,此次機構改革是逐步的一個過程,重新組建能源局,把現在的能源局和電監會相結合,距大能源目標還有差距,但會逐步往前走。
遲福林認為,此次機構改革目標方向的選擇是比較準確的,提出的一些辦法是符合當前實際的,同時抓住了一些重點,采取了穩步推進的方式。一個明顯特點就是改革分步走,像重新組建能源局,把現在的能源局和電監會相結合,距公眾關注的大能源的目標還是有差距的,但往前走了并會逐步往前走。
改革最大的好處
是建設成本下降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副主席王禹民10日在小組討論時指出,國家電力體制的改革是朝著順應市場經濟規律的趨勢走的,現在還沒有完全適應市場化,正在理順。
王禹民說,為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實現政企分開,1998年,電力部取消了,成立了原國家電力公司,運行一段時間后,下面的大區局、省局,都改為公司了,把政府的職能從機構上交出去了。2002年,電力行業實行廠網分開,電網和電廠分開了,組建了兩個電網公司(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5家發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公司、中國華電集團公司、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和4家輔業公司(國投電力、國華電力、華潤電力、中廣核)。
“這一步現在看,放開后的效果非常好。原來發電廠都是1家所有,現在5家發電公司占的容量僅是一半,另外一半在地方國營、民營和外資企業,市場競爭趨勢運轉和發展非常好,形成了競爭機制。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建設成本明顯下降。”
王禹民坦言,現在這個改革沒有完全適應市場化,還有幾個結,有體制上的,也有機制上的,正在理順。“改革不是節點問題,是永無止境的,這種體制對市場機制究竟完善到什么程度,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為主,還是放開市場、市場自我調整為主,還在摸索。一句話,機構上變來變去,本質上的問題是協調,根本問題是職能轉變。”
能源改革還要再突破
10日,撤并電監會、組建新能源局的有關材料引起了全國政協委員、光匯石油董事局主席薛光林的感慨,他認為,作為一個能源大國,能源局的改革還可以進一步突破,成立能源部。
電監會成立了10年,是國務院正部級直屬事業單位。正部級電監會撤銷,職能并入副部級國家能源局,是基于后者內部的電力司與前者的職能有重疊之處,而能源領域需要監管的不僅是電力行業,天然氣、煤炭、石油等領域也需要加強監管,因此,將電監會并入能源局,符合精簡行政機構的大方向。“對企業來說,是個好事,少一個部委就少了一個婆婆,辦事少一個流程。”薛光林說。
但薛光林認為,作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需求國,中國應該成立能源部。“能源部至關重要,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和能源產量大國,是世界第五產油大國,世界第二油品消費大國,再過上若干年后將超越美國成為第一,但沒有能源部。”薛光林呼吁,我國應盡早成立能源部,把電力、石油、礦產全部統籌起來,便于國家總體協調。
□中央編辦:推動電力行業發展
中央編辦負責人表示: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電力是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監管獨立于能源局之外,造成電監會與能源局在電力改革、投資準入、項目審批和價格等諸多方面職責交叉,不利于整個能源統籌謀劃和推動電力行業發展。
這次改革將現國家能源局、電監會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主要是為了更好地統籌推進能源發展和改革,強化能源監督管理,促進能源行業健康發展。
(原標題:大能源逐步往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