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能軍
生態環境,再度成為今年全國“兩會”與會代表委員的一個焦點議題。多個民主黨派向全國政協提交的“一號提案”主打環保,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做“綠色GDP榜”和“黑色GDP榜”,以表彰或警醒企業。從代表委員對生態環保議題的重點關注,到今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改善環境質量,用實際行動讓人民看到希望”的承諾,再到此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到“環境”或“生態”字眼史無前例達45處之多,讓人們對美麗中國建設生出諸多期待。
在全國制造業大市佛山,市委書記李貽偉上周接受本報專訪時形象地提到:不在環保上花錢,在醫保方面就要花更多的錢。企業不能只顧自己賺錢而將環保成本推向社會,如果企業做不到,那就不要在這里了。在李貽偉做這番表態之前,佛山五區春節后上班第一天就組織黨政機關種樹,春節后佛山的第一場會議就是環境工作會議,已向外界傳遞佛山對環保建設的迫切性和重視程度。
擁有優質山水資源、以綠色崛起為發展指南的高明區,能否率先走出一條為投資者和市民共同認可的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雖然高明宣示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過去兩年也因環保問題拒絕59個項目進入,但母親河滄江河的環境治理久久不見突破,去年合水水廠更發生水污染事件,尤其是今年年初,曾經多年名列“高明區十大納稅大戶”的佛山市誠德特鋼有限公司因污染治理設施達不到污染防治要求被省環保廳責令停產,昭示高明離真正實現綠色崛起還任重而道遠。
稍加檢索會發現,納稅大戶最終被確認為污染大戶在高明并不是首例,高明另一納稅大戶佛山照明高明分公司也曾在2009年爆出員工體內汞超標事件。拋開具體的污染個案,從高明市民的主觀感受來說,他們眼里看到的、鼻里聞到的,都證明環境質量與十年前相比在下降。
我們固然不應因個別納稅大戶污染超標而推及高明其他納稅大戶,但更不應因納稅大戶貢獻大而對其不法行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對納稅大戶為地方所作貢獻給予鮮花和掌聲之時,我們也應用環保的目光細細打量包括納稅大戶在內的所有可能產生污染的企業,對其獎優罰劣。
企業超標排污既是道德問題,更是經濟問題。高明區內一家大企業的總經理曾向筆者抱怨,在環保領域存在“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問題,自己的企業為了達標排放動輒投入上千萬元上馬環保治理設備,而有的企業不愿投入,直到超標排放被查處,罰款一般來說只是幾萬元、幾十萬元。
開寶馬、住洋房,但如果呼吸的是灰霾、喝的是受污染的水,這樣的社會難言以人為本。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就曾多次談到,離開經濟發展抓環保是“緣木求魚”,脫離環保搞經濟發展是“竭澤而漁”。高明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恢復和保有綠色的榮光,有賴于政府出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綠色經濟政策,讓企業變綠的同時有利可圖、有錢可賺,讓黑色發展的企業受限乃至名利俱損。
南海區2009年刮起環保風暴時,配套出臺了“環保貢獻獎”、“轉型轉產獎”等經濟激勵或補償政策,僅在2009年用于節能減排治污專項獎勵就超過8500萬元,并在土地使用確權及出讓、項目引進等方面進行獎勵。這對企業來說是一根“蘿卜”,促使一批企業由被動治污轉化為主動治污。
省環保廳每年都對全省屬于重點污染源的企業納入信用評價,對評為綠牌的企業給予優先申請環保專項資金補助、優先推薦企業評比各類先進,對環保違法企業則在媒體上曝光,在銀行貸款等方面受限。在此基礎上,高明不妨也對企業來一次區級的環保信用評價,在法律法規允許范圍內從財稅金融、技術創新、信息服務等方面鼓勵企業綠色發展。
環境污染非一日之寒,企業向綠色進化也難以一夜練就。如果政府從不同層面用“蘿卜”引導企業自發變綠的同時,也能和公眾合力給企業施加變綠的壓力,無疑將加快企業綠色進化的進程。
(原標題:給納稅大戶“鮮花”,更要給環保大戶“蘿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