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能源專家:日本成功分離可燃冰或推動全球能源結構轉型
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任珊)日本政府12日宣布,已成功從日本近海地層蘊藏的可燃冰中分離出甲烷氣體,從而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海底可燃冰采掘技術的國家。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震在接受本臺記者采訪時表示,日本成功分離可燃冰,標志著全球可燃冰開采商業化進程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此舉有可能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
王震院長認為,日本政府選擇在日本大地震兩周年之際公布這一消息,意在化解福島核電站事故造成的能源危機。他說:“日本不僅是在過去兩年,因為福島核電事故的原因加快了這個,但實際上日本一直以來非常重視這個新能源的開發利用,也包括這種非常規的能源開發與利用。同時實際上日本也更加加強了海洋立國的戰略,也就是說日本因為它作為一個島國,自然資源比較缺乏。那在這樣的情況下來講,其實利用海洋的資源,海洋資源里面未來有希望的就是天然氣水合物,我想這也是它長期努力的結果。”
據了解,“可燃冰”的正式名稱為“甲烷水合物”,是水和甲烷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固態物質,存在于海底或陸地凍土帶內,因此被形象地稱為“可燃冰”。可燃冰燃燒時產生的二氧化碳僅為煤炭的一半,可有效減少地球溫室效應。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可燃冰分布區多達116處,其礦層之厚、規模之大,是常規天然氣田無法相比的。科學家估計,海底可燃冰的儲量至少夠人類使用1000年。
中國石油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王震表示,考慮到可燃冰巨大的儲量,日本率先開發可燃冰將產生示范效應,推動全球能源結構的轉型。
“其實從全球來看,日本、美國、德國是在天然氣水合物的研究包括這種實驗方面都走在前列。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應該說在福島核事故兩周年的紀念發布這樣一個消息,應該是一個很振奮的消息,也對其他的相關的國家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消息。應該看到世界整個能源結構的轉型理念,它肯定是從高碳往低碳,甚至將來是向無碳方向的發展。在這個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國家可能程度不同,但實際上這個大趨勢是不會變的。”
據了解,日本對可燃冰開發的研究始于上世紀90年代,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印度、韓國等國也分別制定了可燃冰長期研究計劃。王震認為,受日本邁出的“關鍵一步”的鼓舞,未來各國的可燃冰開采步伐將進一步加快,但要真正實現可燃冰開采的商業化,未來仍需克服一系列技術難題。
“將來盡早地能夠商業化利用的話,那當然對日本的能源消費結構會產生很大的影響,當然也會對全球(的可燃冰利用)產生影響。這個取決于下一步有多少時間能變成這種商業化的應用。但是真正到實現這種商業開發,可能還會遇到很多的問題,因為它確實有一些技術上的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