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女兒管理的園子鮮花怒放,媽媽也笑顏如花。 柳揚 攝
一輩子風里來雨里去從事園林養(yǎng)護的呂桂華,到了退休的年齡還要把大學畢業(yè)的女兒李中婷也“逼”成綠化工人。南京下關區(qū)園林養(yǎng)護企業(yè)里有一對綠化母女花,從獅子山公園到勝利廣場,從惠民大道到大橋南路,10多萬平方米的綠地上經常能看到她倆的身影。
母親:30年真心愛上綠化工作
攝氏三十度的天,要穿著長袖長褲在太陽底下曬八個小時修建花木;刮臺風下大雪,管你在吃飯還是在睡覺三十分鐘內必須到負責的地塊上去;人家下班出去吃飯干干凈凈,你滿身都是泥巴坐車還會被嫌棄……呂桂華今年53歲,從1978年開始,綠化工人的工作做了幾十年,在外人看來是很辛苦,但她眼里,卻總能看到幸福的一面——“每天在院子里,環(huán)境好啊,心情也好。”“人家說我們這里養(yǎng)護得漂亮,我就高興。”
“大熱天,礦泉水不舍得買,一個人蹲在地上,吭哧吭哧拔草,一個人頂三五個沒問題。”呂桂華所在南京瑞澤設施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忠建說:“2000年,單位改制成企業(yè),她第一個承包下勝利廣場的活兒,帶著幾個工人布置花草、園林養(yǎng)護,原來七八個人干好幾天的活,她2天就能搞定。”從普通的綠化工人,到項目承包人,呂桂華邁開了人生重要一步。
有了這次“小包”,領導更加信任她,慢慢的擴大面積讓她承包,前些年,她第一個在南京市民廣場搞起“花境”,就是在廣場上用各種季節(jié)花草拼出各種圖形,讓業(yè)內刮目相看。如今,她承包的項目有獅子山廣場、勝利廣場、惠民大道、大橋南路等10多萬平方米,年年獲“星級廣場”稱號。對于這一行,呂桂華是真心喜歡,即便現在退休了,也經常要到原來養(yǎng)護過的綠地廣場去走一圈,看看女兒,看看那些她曾經親手栽培過的花花草草。
女兒:大學畢業(yè)被“逼”成綠化工人
現代人有這么一個特點,自己干了哪一行,嘗盡辛苦,便堅決不會再讓子女再從事這一行。呂桂華卻不一樣,就一個80后的寶貝女兒,大學畢業(yè)后原本在企業(yè)坐辦公室,一個月三千塊薪水,硬是在她的影響下,穿上綠化工人的衣裳,拿起了1100塊一個月的工資。
“我是2009年7月入職的,第一天上班就攝氏三十多度高溫,穿著長袖長褲在總統府里學修建樹枝。”李中婷跟揚子晚報記者邊描述邊笑,那一個夏天過去,朋友見她就說“你怎么跟民工一樣又黑又瘦。”
“我下班以后穿著工作服去同學聚會,他們都嫌棄我,說你怎么滿鞋都是泥。”同學們不明白,這俊俏的姑娘怎么被老媽逼得像民工一樣,不過對此,李中婷倒是不覺得怎樣,從小就看媽媽穿綠化工人的衣服習慣了。“她要退休了,舍不得這份事,就希望我能接著做。”
每天掃地、拔草、修剪、種花……經過兩年多的磨練,頗有悟性的李中婷終于從“一線工人”晉級到“管理層”,從去年下半年開始,退休的媽媽再也不用每天都來跟她一起工作,因為在媽媽眼里,她已經是一個會操心的大姑娘了。
“每次遇到臺風、汛情、大雪,整個晚上心里都緊張,一旦行道樹砸了人、道路沒有清理出來,承包的項目就丟了”有一次跟朋友在山西路吃飯,外面突然刮起大風,她撂下筷子就來到單位,準備清理現場。
兩代人:公司吵架家里和好
哪個季節(jié)種什么樹,什么樹怎么養(yǎng)護、遇到災情怎么辦,雖然李中婷的很多知識都是媽媽手把手教出來的,但這個80后的姑娘顯然更有自己的主見。敢想敢做的她,之前還曾經因工作上的事情跟媽媽吵起架來。
去年,獅子山市民廣場橋上一個護欄墩子掉到了河里,媽媽接上面通知,必須盡快讓工人下水撈墩子安裝起來。女兒為了工人安全,堅持不讓工人下水。就這樣,母女倆吵得面紅耳赤,甚至大哭起來,搞得工人們都不知道如何是好,最終選擇了折中的方法處理。
“有時候白天在單位吵架了晚上回到家,我們倆坐在一張桌子上吃飯都互不說話,爸爸就出來調和的。”李中婷說,“其實最感謝的還是媽媽,從她身上學到了什么是吃苦。”而媽媽積攢下來的經驗,也是她迅速成長的原因之一。在兩人努力下,所承包的項目在行業(yè)內評比全是好評,無一被收回。
如今李中婷已經可以獨當一面了,這個姑娘在園林維護和建設上顯然有著更多的新主意。“我今年想嘗試給樹木多修剪些造型,比如動物造型啊,路面窨井蓋做個彩繪啥的,讓市民感覺有新意的東西”。而退居二線的媽媽則選擇在小區(qū)里搞義務綠化。
通訊員海燕
揚子晚報記者 柳揚
(原標題:大學畢業(yè),她被母親“逼”做綠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