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特區報記者 綦偉
深圳市民趙曉嵐發現,買回的圖書幾乎全都被包了一層透明塑料膜。她借本報呼吁:圖書最好“裸”賣,為環保做貢獻。
記者調查發現,讀者對圖書外包裝的這一層塑料膜可謂是“有恨有愛”,而出版社對此也有苦衷,而我國一年圖書塑料封裝所耗成本或超過億元。小小一層塑料膜,反映出的情況可不簡單。
讀者買書愿挑“塑裝本”
昨天,記者來到深圳中心書城,售書員說:加塑料膜的主要是幾種書,如書內附帶了光盤等贈品的、精裝書、暢銷書、文學書等。還有相當數量其他類別的書,如工具書、教輔書、歷史書等,一般是沒有塑料膜包裝的。但這位售書員說,近年來加塑料膜包裝的書,有逐漸增多的趨勢。
“上架時,我們一般會把這種包了塑料膜的書,撕開一兩本放在書架上,以便于讀者翻看。所以,并不存在讀者在無法了解書的內容的前提下買書的情況。”他說。
據記者一旁觀察,來此購書的讀者,往往是拿起一本已經撕開塑料膜包裝的書翻看一番后,再從書架上取下一本未開封的書去柜臺結賬,幾乎沒有直接拿著手上的樣書去埋單的,即便這本書看起來就像未開封的一樣新。
“習慣吧。買書當然是想買到一本嶄新的,沒拆開包裝當然就是全新的最好憑證。”剛結完賬的朱小姐對記者說。她買了三本書,兩本小說都是用塑料膜包裝的,另一本法律書沒有。“法律書都沒有包裝,所以挑一本看起來沒翻過的買。”她說。
無塑裝圖書運輸中損耗率達兩成
一位在英國留學的朋友告訴記者,據他所知,海外從未有給圖書加上塑料包裝的事,只有那種兒童不宜的成人書刊,才會裝上封套。
國內為什么給圖書加上塑料膜包裝?出版者對此的觀點基本一致:降低損耗率。
北京蜜蜂智愛文化傳媒公司總經理張業宏說,圖書加裝塑料膜就像其他商品有包裝一樣,為了防水防塵。如果沒有這些包裝,圖書殘損極高,會加重出版企業的負擔。“這也是出版人不得已的事情,沒有幾個讀者愿意購買弄臟了的書。”
上海文藝出版社總編輯郟宗培表示,現在書店都是開架,圖書很容易被污損影響銷售,書店把污損書退還給出版社,無疑增加了出版社的成本。
鳳凰聯動文化傳媒公司首席策劃董曦陽將板子主要打向物流環節:要是沒有塑料膜包裝,在運輸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破損書,就不能上架銷售了,同樣,被書店退回來的書也都會變成殘書,再也賣不出去。
圖書在運輸過程中的損耗率有多少?出版人王小山對此的回答是:不加塑料膜包裝的圖書,運輸過程中會損毀20%。
長江出版集團北京圖書中心總編輯安波舜說:“目前大量出版社的退貨率高達10%至15%,這些書由于讀者翻動、運輸等原因,如果不帶塑料封裝就很難二次上市。有塑料封裝,作廢的就會少一些,能保證資源不浪費。”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講師王鵬濤認為,圖書加上塑料膜包裝的原因除了出版商希望減少運輸和銷售中的損失,以及防止書刊中的贈品損壞或丟失外,還與部分出版企業企圖利用塑料封裝來掩飾內容的蒼白有關。
“時下一些暢銷書并不耐看,出版社擔心讀者翻看后不會掏錢購買,就故作神秘,將書包得嚴嚴實實,‘引誘’讀者買書。”王鵬濤說:“當內容實在沒有新意時,塑封包裝就成了‘一切的救贖’!”
一年為此所耗成本或超億元
深圳市印刷協會一位技術專家告訴記者,一本大16開的書加塑料膜的成本約在0.2元,平常32開本的書加塑料膜的成本約在0.1元。
而據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發布的報告,2011年我國圖書出版總印數達77.1億冊(張)。粗略估算,即便其中僅有七分之一的圖書加裝塑料膜,則一年用于圖書塑料封裝所耗成本將達1.1億元。
記者了解到,用于圖書外包裝的塑料膜,過去多為高溫下會產生毒素的聚氯乙烯材質,近年來由于環保原因,逐漸多用無毒無味的聚乙烯材質。但即便是全部采用聚乙烯包裝膜,如果按全國一年有1億冊圖書是用塑料膜封裝的,其對于環境所造成的“白色污染”也不容小覷。
對此,王鵬濤提議,出版商應多采用可降解的紙張等綠色材料來進行包裝,另外,也鼓勵出版企業多設計一些利于回收、可再利用的封套。而從長遠來看,當前所實行的圖書損失全部由出版社或書店來承擔的機制是不合理的,這種風險的責任,應當在整個流通鏈條中分攤到出版社、物流和零售等各環節,以達到全行業對于圖書減耗的重視。
“還有就是,出版管理部門應盡快出臺書刊包裝的相關標準和規范。”王鵬濤說:“自2008年6月1日實施國務院頒布的‘限塑令’以來,各地商場已經廢除了免費提供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塑料包裝袋的行為。出版業作為經營和傳播知識文化的行業,應該在貫徹政策方面走在社會前列。”
(原標題:圖書塑料膜包裹太不環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