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廣州天河區正佳廣場門口,天河商圈響應“地球一小時”活動,天河商圈熄燈一小時,大家在由蠟燭拼成的“60”(分鐘)前面鼓掌(昨日《南方都市報》)。不僅廣州,多地舉行該活動都點起蠟燭,一個旨在宣傳低碳環保的活動卻是采取熄燈點蠟燭這種不低碳不環保的方式,也引起了網上一些人的批評。
我這幾天正在尼泊爾旅行。在加德滿都,晚上出門我才知道,原來即便是市中心繁華地帶,此地晚上路邊也是沒有路燈的。黑燈瞎火之下,好幾次險些“撲街”,我才開始懷念起廣州的好,更確切地說,懷念起有燈的地方的好來。回到旅館,打開電腦瀏覽網頁,就看到了上述消息,國內許多大城市,此時正參與全球接力“地球一小時”的熄燈活動,居民中響應的也不少。網頁還沒看完,一陣黑暗襲來,原來旅館又停電了,竊想如果在此地倡議“熄燈一小時”,會不會有一種“何不食肉糜”的感覺。
“熄燈一小時”行動的價值和意義,難以用到底是“節電”還是“費電”來歸納——— 任何集體行動都要付出經濟成本。批評者指出,消耗大量資源來宣傳“地球一小時”活動,其所排放的碳,已經遠遠大于關燈1小時所能節約的碳,作秀成分多于實際意義,純屬“自我感覺良好的偽環保主義”,批評得沒錯。但是,假如把熄燈一小時反而增加的耗電量支出,作為公眾教育的投資,是不是能在民間環保普遍的無力感之中,燃起少許希望的火光?
作為“公眾教育”的熄燈一小時,不是要制造新的城里人的節日,一個全民性的環保大“趴踢”(在這樣的趴踢里,常見的是間歇性發作的媒體明星“紛紛獻計獻策”,各種走“低碳路線”的豪門盛宴或慈善表演),而是要催生勇于問責的公民行動。比如,攔下1.5億元光亮工程的廣州“光頭哥”、“拇指妹”,其個人意識的提高,難說就未從“熄燈一小時”這里得到靈感。
集體行動需要理性計算,需要有人匿名在網上精確計算統一熄燈帶來的負荷量是多少,給電網造成多大沖擊;同樣,也需要基于理想、飽含勇氣的振臂一呼,就好像拇指妹,實名現身廣州建委送上“大拇指”。警惕“愛心被消費”,依然要有愛心;“最后知道真相的我眼淚流下來”,依然要追求真相——— 耗電量的真正大頭在哪?能耗為什么降不下來?能耗背后的利益被誰拿去了?滅燈之關鍵,不燈滅之后你要干點什么,而是要真正為了減少碳排放而行動。 □獸獸
(原標題:[街談]地球一小時,警惕自感良好的偽環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