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王堅
通過強化主業競爭力,推動穩健經營,防范企業風險,努力實現全年銷售收入增長7%以上,利潤和主營利潤增長同口徑基本持平的工作目標
一、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取得的進展和成效
(一)質量效益優先,發揮國有經濟支撐保障作用
2012年,全系統實現營業收入16146.29億元,同比增長10.8%;利潤總額949.88億元,同口徑增長3.4%,凈資產收益率達到11.1%,總資產周轉率達到0.95次/年,高于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的平均水平。2012年,上海市地方國有企業實現生產總值4320億元,同比增長7.9%;工業總產值6100億元,同比增長6.48%;繳納各類稅金1472.95億元,同比增長13.6%,較好地體現了國有經濟對本市經濟社會的支撐和保障作用。
上海國資國企在全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10余家企業規模或效益繼續保持國內同行業前三。其中,上汽集團實現銷量全國第一,市場占有率保持在22%以上,產品進入埃及和印度等市場;上港集團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均創歷史新高,繼續保持世界單體港口第一;錦江國際排名全球酒店集團300強第九,亞洲第一;上海建工營業額和新簽合同額連續12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建筑業產值首次躍上千億級平臺。上汽集團、中國太保、綠地集團進入《財富》世界500強。
(二)戰略規劃引領,加快改革開放優化國資布局
2012年,61%的國資集聚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先進制造業以及功能性保障性領域,92.4%的國資集中在汽車制造、現代裝備、商貿服務等前20個行業,比2011年提高2個百分點。行業分布從64個收縮到59個。調整退出非主業企業364戶。18家集團有效管理層級控制在三級以內。
(三)市場價值導向,以國資證券化推動國企市場化
堅持市場化改革,推動企業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產上市,完成海通證券H股、華虹集團華虹計通創業板,以及上實集團上實環境新加坡主板上市。上柴股份、海立股份、光明乳業等7家上市公司通過非公開發行等方式,注入資產5.71億元,國資證券化率達到35.24%。目前,上海市71家地方國有控股A股上市公司中,33家上市公司成為上證各類指數股。
(四)加快科技創新,助優扶強促進企業可持續發展
制發《市國資委關于增強國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意見》,明確每年安排30%以上的國資收益支持企業核心關鍵技術創新、研發投入視作考核利潤等政策。目前,36個國家級、152個市級實驗室和技術研發中心,以及15個由企業牽頭的產學研用戰略聯盟,成為企業科技創新的主要力量。形成由兩院院士等百余名專家組成的高端人才庫,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總量達到30.1%,全系統R&D經費支出166億元,增幅達到40%以上。專利申請3763個,新產品銷售收入4192億元,獲省部級以上獎勵項目177個。
(五)分類監管考核,增強企業改革發展內生動力
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發展階段、行業類別、產業結構,將50家系統企業分為產業、投資、科研和公益保障4類,深化國資布局、行權方式、董事會建設、考核和薪酬分配等五個方面監管要求。
開展董事會任期制管理,與第一批任期屆滿的董事會試點企業簽訂目標責任書,明確新一屆董事會的任期目標責任。
完善企業經營者和管理人員激勵機制。整體上市公司實施“基薪+績效薪+中長期激勵”模式。上海儀電、華虹集團下屬4家企業進入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股權和分紅激勵首批試點范圍。
(六)提升管理水平,推動企業實現內涵式發展
以全面預算管理、資金集中管理、財務風險管理以及管理信息化為重點,開展管理提升活動。
目前,全系統7成企業開展了全面預算管理,半數以上企業資金集中度達80%以上。
通過關鍵環節控制和信息技術應用,提高企業科學決策和管理水平,全系統90%的企業建立集團級門戶平臺,80%的企業建立集團管控業務系統,70%左右的企業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60%的企業集團辦公系統覆蓋到二級企業,50%的企業建立集團級的數據和控制中心。
建立健全國資經營預算體系,完善資金使用監管和后評估制度。完成9家企業經濟責任審計。協調指導企業處理重大法律糾紛案件,為企業挽回了損失,化解了風險。
二、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發展工作的重點任務
(一)堅持穩中求進,實現國有經濟有質量有效益增長
通過強化主業競爭力,推動穩健經營,防范企業風險,努力實現全年銷售收入增長7%以上,利潤和主營利潤增長同口徑基本持平的工作目標。
——抓市場、抓項目,加強規劃投資,推動主業發展。在上海市政府的工作會議上,市領導要求上海各企業要緊緊抓住當前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機遇,緊緊抓住產業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抓住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帶來的發展機遇,支持企業圍繞主業延伸產業鏈、價值鏈,搶占市場制高點,提高綜合競爭力,實現主業銷售收入和利潤平穩較快增長。
——抓管控、抓降本,確保穩健經營、防控重大風險。結合風險預警,設定管控目標。突出年度預算資金管理,重點關注投資項目資金來源、企業年度資金平衡、有息負債結構及總體資金成本。控制管理成本總量,鼓勵和支持企業增加促進管理提升的費用,加強人工成本預算管理和控制。嚴格控制企業存貸風險、應收帳款風險和現金流風險。制發加強對外投資參股監管指導意見,防止出血點。
——抓協調、抓合作,體現整體優勢、協同發展。統籌協調各方資源,共同搭建企業合作平臺,著力解決瓶頸問題,推動系統企業資源互動、功能互補或組團“走出去”,促進協同發展。
(二)堅持改革引領,實現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突破
一是推進國資系統資源優化整合。加快傳統貿易企業轉型發展,培育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服務業企業。繼續推進企業改革的整合工作,積極培育創業投資和創新發展的專業化運作平臺。
二是深化開放性市場化雙向聯合重組。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集團“走出去”,布局全國或開展國際并購,在更大范圍、更高層面提升市場競爭力。積極引進戰略投資者,加快均勢企業的發展和傳統產業的升級。充分利用上海產權市場,開展各類企業的并購融資和重組,推動國企股權多元化發展。
三是加快資產資本化、資本證券化。通過IPO,以及定向增發、資產注入等方式,繼續推動企業將優質資產和業務注入上市公司,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繼續推動一批國有企業整體上市。深化國有資本管理平臺功能,建立國有資本有序流動的常態化機制。
四是大力推進激勵約束機制。探索建立與經營管理團隊任期經營業績考核相配套的激勵約束機制。對以跨國經營、國內領先、創新突破為戰略目標的企業集團,實行經營管理團隊任期激勵、增量業績獎勵等中長期激勵。推進若干個與重大創新項目相匹配的激勵計劃和張江股權分紅激勵方案。
(三)堅持創新驅動,優化國資布局提升企業發展能級
一是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聚焦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上海國資國企具有一定基礎和比較優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強化技術創新,突破核心關鍵技術,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做大規模。加快形成以上汽集團、上海電氣等重點集團為核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群。2013年,企業新增投資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要從2012年的6.4%提高到9%,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領域的比重要從37%提高到40%。
二是聚焦重點項目、區域和企業發展。加快洋山深水港四期、浦東國際機場第4和第5跑道、軌道交通,以及聯和投資“12英寸集成電路芯片生產線”、上海通用高檔汽車、AM-OLED等重點項目建設。加快臨港產業區、虹橋商務區、世博園區、國際旅游度假區等重點區域發展。
三是增強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落實30%國資收益優先支持戰略性、前瞻性、引領性和產業化前景好的重大項目,以及重點商貿服務企業涉及電子商務和信息化建設的項目。鼓勵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興技術和產品在市屬國有企業率先示范應用,重點支持一批創新型骨干企業,表彰獎勵一批科技領軍人才。
四是加快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聯合相關委辦和區縣,推動傳統優勢產業中發展有潛力、技術可改造、品牌有影響、環境能承載的重點行業和企業轉型升級,通過“培育一個優秀品牌、打造一個龍頭企業、形成一個優勢產業”,推動傳統產業提升發展。
(四)堅持內涵發展,增強國資監管針對性和有效性
一是完善國資監管體制。重點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發揮國資預算對促進科技創新、產業結構調整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保障作用。
二是聯合委辦形成服務企業合力。主動加強與市相關委辦局的聯系與合作,完善聯合工作制度,并通過政策引導、資源集聚,切實解決企業改革中的瓶頸問題,營造企業發展的良好環境。
三是深化分類監管分類考核。進一步完善第一批董事會試點企業的相關工作,做到企業董事會任期目標與規劃目標、任期目標與考核內容有機結合。繼續推進第二批董事會試點企業實施任期制契約化管理,簽訂新一屆任期目標責任書。努力實現董事會試點企業、整體上市公司以及4類代表性企業實施經營業績分類考核超過50%。
四是提高全市經營性國資統一監管水平。嚴格落實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圍繞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健全國資基礎管理、加強重點領域專業監管等專題,組織集中培訓和交流學習,提升監管水平。
五是優化監管提高能力。要以國資監管信息系統為平臺,重點加強規劃、預算、人事和制度等方面的即時監管,并根據整體上市、雙向重組、股權變更等新情況,不斷完善監管模式。在企業層面,要積極引入上市公司的運作規則,爭取在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審計結果公開等方面予以突破。
(五)堅持科學規范,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強化隊伍建設
一是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科學設置不同類型企業的治理結構。進一步理順國資監管機構與企業的管理關系,更加注重依托治理結構,通過公司章程體現出資人意圖。
二是加強董事會和監事會建設。推動設立董事會的企業完善董事會決策、會議、報告和授權等制度,提高董事會運轉效率。加強外部董事履職年度評估,探索專職外部董事制度。完善監事會及外派監事團隊組織建設,建立健全監事會報告的反饋工作制度。
三是完善市場化的企業領導人員管理機制。擴大視野、統籌布局,探索建立市場化競爭性的企業經營管理者選聘、考核、獎懲等機制。擴大董事會選聘經營班子的范圍,繼續深化和完善相關工作流程和制度。
本文系作者在2013年上海國資國企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