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見習記者 孫文婧
2013年3月3日和5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和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先后在京開幕。作為十八大之后的一次“大換屆”,本次全國“兩會”將審議通過中共十八大二次會議提交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選舉產生新一屆國家和政府機構領導人選。這無疑將奠定未來五到十年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基本格局。除了領導人換屆、機構改革備受矚目外,“兩會”中討論的有關房價調控、食品安全、環境問題、收入分配改革等關系到國計民生的熱點問題,也都引起海外內高度關注。
焦點一:大部制改革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3月5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將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初步建立職能統一的大部門體制框架。本次“兩會”上將審議中共十八屆二中全會提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轉變職能方案》。之前引起高度關注的鐵道部是否將并入大交通部、國家廣電總局會否與新聞出版總署合并等問題,答案在“兩會”上見分曉。
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七次國務院機構改革。為了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近年來國務院機構改革,每五年進行一次。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政府機構改革除了朝著精兵簡政的大部制方向進行,還突出了政府“職能轉變”主題,把職能轉變作為行政管理體制的核心。轉變政府職能,是機構改革成功的基礎。市場經濟大背景下,如何推進政企分開,明確政府與市場權力的邊界,將成為政府機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點。
與此同時,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公布后帶來的國務院和各部委人事調整問題,也令人關注。新框架下,中央政治局委員將如何分工、新成立的部委由誰掌舵、被撤并和整合的部委人員何去何從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成為公眾關心的焦點。
焦點二:反腐
十八大后習近平總書記屢屢表態“打鐵還需自身硬”、“蒼蠅老虎一起打”,明確表達中共新一代領導集體防腐倡廉、從嚴治黨的堅強決心。十八大后短短三個月時間里,在網絡反腐的推動下,先后有27名廳級以上干部因腐敗問題落馬,眾多“表哥”、“房姐”相繼被查處。在中央厲行節約八條禁令的敦促下,全國“三公”消費直線下降。更有參與“兩會”報道的媒體細心發現,今年政企界的“兩會”代表的“行頭”較之往年也下調了“標準”。
廉潔奉公是黨和政府取信于民的基礎。網絡時代,平民反腐的力量已經彰顯出巨大威力。但是對權力監督制約,還需要“兩會”代表委員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進行制度設計。而兩會后新政府班子在反腐推進上將釋放何種信號,也令人期待。
焦點三:環境
作為國家首都的北京連月來持續陷入霧霾之中,到北京參會的代表委員“望天皺眉”。全國人大代表鐘南山院士發出警告,霧霾或可致肺癌等疾病,健康比GDP更重要!而“兩會”前夕曝光的山東濰坊地下水污染問題,亦已引起全國關注,多地環保局局長被網民要求“下河游泳”。不斷凸顯的環境污染終于令中國政府和企業認識到,生態環境不再是經濟增長中可以“兼顧”的問題,而必須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中之重來對待。
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了“美國中國”的概念,成為引領中國未來經濟發展和環境治理的目標和動力。但是,治理污染、改善生態環境并非只是一句空洞的口號,需要拿出切切實實的監測標準和治理措施。今年2月下旬環保部與保監會已經聯合發文,要求推開環境污染強制保險試點,重點投向涉重金屬企業和石油化工等高環境風險行業,可算是良好開端。
此次“兩會”將如何推動政府出臺更嚴厲的環境監管措施、促進經濟社會良性發展,成為社會公眾的殷切期待。
焦點四:收入分配改革
歷時九年,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終于在全國“兩會”前出臺。今年2月5日,國務院批轉了發改委、財政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制訂的《關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提出國企適當提高國資收益上交比例,逐步擴大房產稅改革試點范圍、嚴控“三公”經費預算、多渠道增居民財產性收入、擬征遺產稅等內容。
《若干意見》勾畫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路徑。但總體來說文件給出的還只是改革的原則性指導意見,要確保制度建設到位,改革成功,還需盡快制訂具體落實政策,并推進與之相關的財稅體制改革和國企改革。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國呼聲最高的改革之一。改革開放初期,“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幫后富”的政策機制曾激勵中國人民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成果,但隨著市場經濟深入推進,不斷拉大的居民收入差距也已經成為當前激化社會矛盾的、威脅社會穩定的不定時炸彈。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面對收入分配這樣敏感的議題,推進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遭遇重重阻力。云集各界精英的“兩會”代表將如何建言獻策,制訂落實收入分配改革的措施,令人高度關注。
焦點五:食品安全
酒店里每公斤售價80多元的“健康黑皮花生”放進清水杯里竟泡出了黑水!全國“兩會”上,人大代表攜帶300件“問題食品”作現場演示實驗,令老生常談的食品安全問題再次成為代表委員熱議的焦點。
近年來,毒奶粉、速生雞、地溝油、塑化劑等食品安全問題頻頻曝光,不斷挫傷公眾對中國政府和企業的信任,也折射出企業社會責任的缺失和政府有效監管的缺位。這幾年,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政府并非沒有重視,但是多次重拳出擊卻沒有收到實效,問題在于確保食品安全的渠道和措施還不夠順暢和有力,多頭監管、重復監管、權責不明的制度性問題依然存在。有媒體消息稱,在本輪政府機構的大部制改革中,政府或將原先散落各部門的食品藥品監管職能整合,打造食品藥品監管的“大部門”,提高監管的行政效率和有效性,頗令人期待。
鐘南山代表曾犀利地指出,“人最關鍵的需要,一個是呼吸的空氣,一個是吃的食物,一個是喝的水。這些都不安全,什么幸福感都沒有。”中國社會公眾希冀全國“兩會”能夠推動破解中國的食品安全難題。
焦點六:房地產調控
“兩會”召開前夕,國務院出臺了2013年新房產調控政策“國五條”。政策新增規定將征繳房屋買賣差價20%的稅收,并進一步上調了二套房的首付比例和貸款利率比例,被稱為“調控十年來最犀利的狠招”。“國五條”給予剛剛回暖的中國樓市重磅一擊。旨在打擊投機炒房、抑制房價過快上漲的房產新政,是否出拳太重、傷及剛需?也成為“兩會”上的熱議話題。
“兩會”首日,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即遭到了記者圍追堵截。姜偉新對媒體表示,政策剛出來,先試行一段時間再說。“兩會”上的經濟學家代表及房企老總代表也都認為,新政調控效果不會立竿見影,還要等待時間檢驗。
按照要求,“兩會”后各地方政府將制訂發布新“國五條”的實施細則,2013年中國房價將何去何從?調控政策是否還有所調整?“兩會”期間將持續進行討論和關注。
焦點七:新型城鎮化
十八大明確提出,推進新型城鎮化。此后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把“加快城鎮化建設速度”列為2013年重點經濟工作之一。“城鎮化”成為中國各界高度關注和熱議的話題。
許多經濟學者發出警告,城鎮化并不是盲目擴張、靠房地產拉動的“造城運動”,也不是簡單靠“農民工進城”就可以實現的人口地域轉移和職業轉換。符合發展規律的、真正的城鎮化是讓教育、醫療、住房、基礎設施和服務能惠及全體人民的“人的城鎮化”的過程,是打破土地、戶籍制度的藩籬,讓城鄉人民能夠共享發展成果的過程。以損害農民土地權益、脫離發展規律的“揠苗助長”式城鎮化過程,必將付出歷史代價。
目前,中國城鎮化率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李克強通知曾多次強調,新型城鎮化是未來擴大內需的潛力所在、是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但是人們更期待在“兩會”上看到中國式城鎮化推進的明確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