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1平方米的環保地磚,便等于循環再用了20公斤的廢玻璃樽和50公斤的建筑廢料。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
中新網4月7日電據香港特區政府新聞網報道,玻璃是資源,不是廢物。玻璃酒樽的價值,并不會隨著美酒喝光了就變為零,因為酒樽可以循環再造,成為有用的資源。好像將玻璃樽磨碎成沙,代替天然河沙,制造環保地磚。香港亦有藝術家發揮創意,將玻璃樽制成精巧擺設和實用器具。玻璃樽的價值其實掌握在大家手中。
香港每日平均約有250噸廢玻璃樽被送往堆填區,數量等于50萬個750毫升的玻璃樽。由于玻璃不能自然分解,廢玻璃樽只會日積月累耗用堆填區空間,因此市民有需要積極做好源頭減廢和分類回收,把玻璃樽變成有用的資源。
不畏辛苦為環保出力
逢星期一至六早上約8時,輕度智障的許玉寶和匡智會回收隊隊友,都會來到酒吧林立的尖沙咀棉登徑,回收玻璃樽。穿上反光衣和防割手套的阿寶,不單是“熟手技工”,更已連續三年擔當回收隊隊長。
訪問當天剛是周末過后,回收隊的“收獲”十分豐富,玻璃樽放滿了數十個紙箱。阿寶和隊友處理時,不會把玻璃樽猛力傾倒于回收筒內,而是盡量小心輕放,避免產生過量噪音,影響附近居民。
完成棉登徑這一站,阿寶和隊友便分頭到港九新界各回收點,繼續收集玻璃樽直至下午5時下班。雖然是體力勞動,但阿寶并不覺得辛苦,“因為可以為環保出一分力”。
現時政府支持五項玻璃樽回收計劃,由環境及自然保育基金提供資助,環保署提供技術支持。匡智會的回收計劃便是其中之一,復蓋約160個回收點,包括私人屋苑、商業機構、非牟利機構、政府部門和匡智會服務單位,計劃于第一階段的三年內成功回收逾1,000公噸廢飲品玻璃樽,今年3月展開了第二階段,期望回收量能提升至超過2,000公噸。
環保地磚減碳減污染
回收后的玻璃樽會被送到玻璃磚廠,以大型機器磨成玻璃沙,可以代替河沙,混合水泥和建筑廢料等物料,制成環保地磚。每生產一平方米的環保地磚,便可循環再用20公斤廢玻璃樽和50公斤建筑廢料。
這些環保地磚不單大大減少堆填區的負荷,亦可減少對河沙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從而減少因采挖河沙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生態環境破壞。此外,環保地磚在生產過程中,在磚模內自然風干,不用高溫燒制,亦可減少污染和碳排放。
研究顯示,環保地磚比傳統地磚輕,吸水力較低,外形更美觀,只要在表層加上二氧化鈦,就可去除氮氧化物,幫助改善空氣質素。目前,環保地磚已應用于路政署、土木工程拓展署、建筑署、房屋委員會、環保署和各大專院校的不同工程上。
環保地磚生產商負責人陳俊允表示,隨著政府積極推動玻璃樽回收,業界有需要擴大廢玻璃的產品層面,除了生產地磚,亦可應用于生產隔墻磚、路壆和斜坡磚,為回收玻璃開拓更多出路,以吸納將來愈來愈多的廢玻璃樽。
廢物利用創意顯心思
玻璃樽被壓碎后,可成為有價值的資源,而完整的玻璃樽,只要花點心思,也可變成美化居室的藝術擺設和實用器具。
從事玻璃藝術創作的黃銘恩,喜歡將被棄置的酒樽,以人手切割和高溫加熱等技術,創作出別致的擺設和器皿,例如花瓶、燭臺、名片座、食物盤和平板電腦座。
“不少人喝酒時都會細閱玻璃樽上的招紙,留意出產年份和屬于哪間酒莊的出品,但我有多一個習慣,就是留意玻璃樽的顏色、形狀和厚度,再想想能轉化成什么模樣的玻璃藝術品。”
黃銘恩現時跟一些酒店和食肆合作,回收它們的酒樽,有時和朋友外出用膳,也會把酒樽帶回工作室,留待日后使用。
香港環境局正就全面推動飲品玻璃樽回收,建議推行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諮詢公眾至5月6日。諮詢文件指出,強制性生產者責任計劃實施后,初步預期可回收約七成(即每日超過100噸)在香港產生的廢飲品玻璃樽,有助減輕堆填區的負荷。
(原標題:港人環保新理念:玻璃造地磚 廢酒樽變藝術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