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劉錕)上海合同能源管理已經走在全國前列,然而與其他省市一樣,仍然存在著“融資困難、項目難找、信用體系評價不健全”三大難題。在日前舉行的“合同能源管理融資銀企對接活動”上,市經信委負責人坦言,從整體來看,上海目前的合同能源管理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局面,今年有關部門將“對癥下藥”,力圖逐步解決其中碰到的難題。
合同能源管理是指節能服務公司與用能單位簽訂節能合同,為用能單位提供診斷、設計、改造、運行等全程服務,并與用能單位按比例分享節能效益,能有效規避用能單位自行節能技改必須承擔的技術、人才、投資等風險。
市經信委節能與綜合利用處處長原清海認為,節能服務公司以中小企業居多,但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投資大都由節能服務公司全額投入,用能企業開始時一般零投入,節能服務公司的投資收回靠節能效益分享來實現,通常需要幾年時間。受資金影響公司無法開拓多個項目,在融資抵押方面又大都缺少資產擔保,造成了融資難的現象。
日前,經市經信委等單位協調,浦發銀行等13家銀行承諾在“十二五”期間,以未來收益權質押形式,為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提供總額130億元綠色信貸。目前,已有10家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獲得浦發等10家銀行合計2.38億元融資,上海也成為首次在國內大規模推出合同能源管理未來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的省市。同時,“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融資對接服務平臺”正式上線,開展合同能源管理服務公司融資項目的受理。此外,市能效服務中心在全國首推“節能服務項目超市”,召集本市22個工業集團、16個區縣提供了超過200個潛在節能項目。
(原標題:合同能源管理“叫好不叫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