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天業集團換掌門人了。這家國內500強企業新上任的董事長,是位女士,而且只有43歲。天業集團控股兩家上市公司,主帥的更替無疑是搶眼新聞,天業股價的波動說明了人們對天業集團人事變動的擔憂。
新疆天業集團是國內最大的氯堿企業,生產規模亞洲第二,年產值近200億元,企業員工2萬余人,企業門類橫跨化工、節水、發電、食品、房產、運輸等10個行業。其體量和產值貢獻在新疆地方企業數一數二。
這么年輕的一位女性,能駕馭這個龐大的航母嗎?
但是熟悉天業的人和業內人士,卻極少有這樣的擔心。他們對這個叫吳彬的年輕女博士充滿了信心,因為在他們心里,天業就是吳彬,吳彬也就是天業。
一項技術拯救一個產業
外界與業內人士開始熟知吳彬,是從吳彬率隊攻克世界難題開始的。
2003年以前,國家對傳統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產品實行限產或是關停。其主要原因就是電石法排放的電石廢渣無法處理,不能利用,對環境造成極大污染。電石廢渣無法處理成為當時世界一大難題。
但聚氯乙烯項目對新疆兵團和石河子而言,卻是實現資源轉換戰略的大好機遇。因為新疆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石頭、鹽巴和煤炭,這些資源都是生產加工聚氯乙烯的最佳、最廉資源。在國家的支持下,天業集團年產6000噸聚氯乙烯的生產線擴到20萬噸。
要想把當地的石頭、鹽巴、煤炭轉化為經濟資源優勢,就必須沖破傳統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的束縛。吳彬成為探索、尋找、研析新型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技術的領軍人。吳彬從一個中專生成長為氯堿化工專業的博士后,從一名化驗員逐步走向了生產管理崗位,從科長、廠長助理、生產副廠長到20萬噸聚氯乙烯建設現場總指揮。從2003年起,她先后主持建立“氯堿化工高效清潔生產技術基礎創新團隊”等4個科研創新團隊,并主持和參與了國家“863”項目、國家“973”項目以及國家和省、部委多項重大科技項目。
經過反復研析、多次試驗,吳彬帶領的團隊終于找到一種新型電石法生產聚氯乙烯的新工藝。國內第一條專“吃”電石廢渣的水泥生產線在“天業”投產。這也是全國、全世界第一條可將電石廢渣100%利用的水泥生產線,從根本上解決了電石廢渣誕生以來就產生污染的世界難題。
變“叫停”產業為“快上”產業,吳彬所起的作用居功至偉。
綠洲里的化工城
綠洲和化工城,這是兩個極不協調的詞。
天業所在地新疆石河子曾榮獲聯合國“人居環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中國首屆“人居環境獎”城市等諸多殊榮。在這樣一個城市邊上建一座全國第一、亞洲第二的氯堿化工企業,擔憂和質疑聲從沒停止過,但天業對環境的保護也從沒有懈怠過。
幾年的不斷摸索和創新,“天業”成功構筑了“大循環”的產業鏈:資源(石灰石、鹽巴、煤)——發電——電石——聚氯乙烯——節水器材——高效農業——食品加工——農業產業化。加上各生產工藝內部運行的小循環,兩個鏈條使天業成為全國為數不多的循環經濟試點企業。
自2005年以來,天業在環保方面的投資近13億元。實施了比國家標準還嚴格的減污標準,是國家第一批“兩型”示范企業和環保先進單位。化工城宏偉聳立,綠色城市仍然環境優美。
但這并沒有讓吳彬感到輕松。她感到自己和企業面臨最大的危機,還是環境問題。“現在達標了,不等于今后就能夠達標。”
2013年度天業持續加大環保投資,實施技術改造,具體環保技術改造項目共計46項,共投資約4056萬元,占全年技術改造項目投資的20%;天業還針對環保重點項目著力改善電石產業、水泥產業現場環境,制訂了2013年環保專項治理計劃30多項。
為了檢驗化工城是否影響周邊的綠洲,天業把自己種植的科研水稻田放在了化工城周圍。天業在這里創造了旱作膜下滴灌水稻單產836.9公斤的奇跡。
把“顛覆”進行到底
43歲的吳彬多年來習慣了頭戴安全帽、身著工裝,在一線指揮生產。突然一下換上職業裝,坐在董事長的辦公桌前,她多少有點不適應。
在多數人的眼中,吳彬骨子里充滿了“顛覆性”。從干法乙炔生產技術的突破,到聚合母液水生化處理技術的創新;從廢酸零解析技術研究與運用,到變壓吸附氯乙烯尾氣全回收技術的攻克;從大型密閉電石爐清潔生產關鍵技術及爐氣凈化技術的破解,到電石爐氣除塵及熱能的利用;從電石渣100%替代天然石灰質原料干法生產水泥熟料工藝的“吃干榨盡”,到高效環保動態噴灑工藝燒堿造粒裝置的開發使用……
這當中浸透著吳彬和她的團隊多年的艱辛。她的“顛覆性”的科研成果令人瞠目,在國內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幾十萬字,其中有30余篇獲獎;8項科研成果獲兵團、農八師石河子市科學技術進步獎,5個科研項目獲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兵團火矩計劃等基金項目支持;僅國家專利就有7項。斬獲如此多科研成果的董事長,恐怕在全國也為數不多。
并且吳彬“顛覆性”的成果中絕大多數都和環保節能有關。
“在很多企業還把環保節能當作是單純的投入時,我們已經開始嘗到持續收獲的喜悅。”吳彬喜歡用數字說話,“過去電石渣一直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根本問題,生產20萬噸聚氯乙烯產生的治污費高達900萬元。而如今,將電石渣制成水泥,不僅節省下900萬元的治污費,每年還可收益900萬元,這一來一去就是1800萬元。按天業現有120萬噸聚氯乙烯的規模計算,一年就可以增加1億元的成本競爭優勢。”
當一些企業還在拼命擴大PVC規模的時候,天業卻將目光投向資源附加值更高的產品——新型乙炔化工路線,它用水更少、耗能更低、煤資源轉換效率更高。由天業自主研發、世界首套年產25萬噸電石爐氣制乙二醇項目一期工程不久前正式進入工業生產階段。
這樣一個世界首創的項目落在吳彬手上,她心里清楚,唯有不斷地“顛覆”創新,才能使天業健康地向多元化、差別化、高質化的方向進行發展。
“把‘顛覆’進行到底,這是我們制勝的法寶!”吳彬堅定地說。
(原標題:女博士與綠洲里的化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