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島上沒有電力,修路建房全憑一雙手王越 攝本報記者 孫云
隨著我國江河湖海島開發特別是2011年第一批《開發利用無居民海島名錄》公布,曾經在武俠小說中艷羨島主黃藥師的普通人,也開始有了圓夢荒島的機會。
在上周末舉行的廣州國際游艇展上,“中國島主聯盟”展位一亮相,頓成奪人眼球的亮點。相比購島經歷的浪漫以及是否奢侈等話題,島主和觀眾們更關注的還是私人開發無人島后帶來的一系列環境保護問題。
三分之二島主只為圓夢
出乎觀眾意料的是,從全國各地趕來聚會的十幾位島主并非富豪,基本上屬于“中產”。他們中,有的是科技公司老板,有的是音樂人,有的是國學堂堂主,而且,三分之二島主的目的不在商業開發,僅僅是為了圓一個島嶼夢。
島主聯盟“盟主”林東透露,我國島嶼只能租賃,租期不超過50年,不能購買永久產權。僅就價格而言,并不過于昂貴,他在廣東兩處湖泊置下20余個島,總計不過數百萬。而且,用林權證等抵押,還能從銀行獲得“倒按揭”,因此,買島本身并不比在“北上廣”買一套三室一廳更難。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有六七百名島主,如果加上為了移民、投資等目的在海外購島者,數量還會更多。
買馬容易配鞍難
難的是買得起馬,未必配得起鞍。
對無人島的開發,專家歷來持兩種意見。有人提出,上海最早的城市就建立在島上——據史料記載,在西周周康王(約公元前11世紀)時,大金山島曾建有上海地區最早的城市“康城”,人丁興旺,并筑有廟宇;也有人強烈反對大規模開發,因為,許多島有鳥類保護、中華鱘保護等功能,還有的是水源地。
要在島嶼上建設最基本的生活設施,代價是陸地上的五六倍,要保護環境,還要購買光伏發電設備,處理垃圾和污水排放,代價不菲,不過,島主們的初衷就是給自己找一處世外桃源,自然舍不得破壞。
十幾位島主各自分享了不同的環保思路。有的對新物種說“不”,避免生態入侵;有的拒絕水泥鋼筋、推土機,用石子鋪路,原木建屋;有的利用沼澤和水池過濾污水,滲濾后再排入水系;有的則大量植樹,綠化環境;李赫泊島主還購置了超大型光伏發電設備,供兩艘游艇使用。
相比傳統的柴油、汽油發電機,光伏發電代價不小,即使今年的售價比前年已跌去4/5,也要幾萬元投資。這個錢,虎嘯蛇島“島主”王越掏得毫不猶豫。今年夏季,他還打算再建一套風力發電。同時,為防止污染水源和土壤,在目前僅有少量施工人員情況下,實行垃圾袋裝固定地點填埋、焚燒,將來則將帶出島處理。
要保護而不是占有
采訪中,參展的十幾位島主都對自己的島嶼十分低調,不愿讓別人知道。他們擔心,一旦有游客慕名而來,原生態環境將無法負荷,所以,商業開發并未納入他們的視野。
當然,也有一些人打著商業旗號。號稱全球島王的德國弗拉迪私人島嶼公司上海辦事處總經理王海洋也來到展會,推銷公司代理的2000余海外島嶼,價格從數百萬至逾億元不等,其中,席琳·迪翁等名人的私人島嶼也在出售行列。去年4月,浙商李建平成為他的第一個客戶,以200萬元在加拿大購買一座海島,下月,還將有一名在上海也有房地產項目的浙江地產商人前往加拿大看島,計劃開發房產。
在強調海外購島具有永久產權、基建完善等優勢的同時,王海洋也會向客人描述風險,其中,“不怕暈船”至關重要。而在弗拉迪公司創始人弗拉迪的一次中國行中,則向媒體表示,在他40余年的經紀服務中,一直向買家強調的是,購買島嶼不是為了占有,更不是為了竭澤而漁,目的是保護生態,給自己留一個私密空間,也給后人留下一片美好環境。
林東表示,無論是在他創立的島主聯盟網站、此次展會,還是今年下半年計劃舉行的全國首屆島主大會、32所大學《私人島嶼在中國》講座上,保護環境都將是島主們的重要議題。
(原標題:“島主”群體浮出水面 環保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