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片說明:“縱容效應”——研究者發現,當消費者購買了環保商品之后,他們將建立起一種道德憑據,從而縱容接下來不好的行為。攝影:MartinGodwin
你是否曾經無數次聽到這樣的論點:一些細小的環保行為能夠帶動更大的行動?例如,一位綠色能源專家認為,盡管屋頂微型風力發電機沒有什么實際效用,甚至在許多情況下消耗的電能比產生的還多,但這項技術仍然值得推廣,因為它促使人們開始重視自己的溫室氣體排放。這有點像禁毒運動家們使用的口號:從簡單的目標做起,直到征服困難的目標
但近期的《自然》雜志發表論文指出,購買環保商品能夠為消費者提供一種道德憑據,從而縱容接下來不好的行為:你把自己看的越高尚,卻越是有可能把錢藏起來而不愿意分給其他人。研究者把這稱做“縱容效應”。
多倫多大學的心理學家對與參與試驗的學生進行了一系列巧妙的實驗。首先學生們要購買一籃商品,他們可以在環保商品和傳統商品中自由選擇。然后他們將參與一個游戲,其中他們被要求在自己與其他人之間分配錢財。與購買傳統商品的學生相比,那些購買了環保商品的學生分給別人的錢更少。研究表明,購買環保商品會使人們比正常情況下表現地更自私。
之后研究者又請了另一批學生,給了他們相同的購物選擇,然后讓他們參與另一個游戲。在這個游戲中,學生們通過描述電腦屏幕上圓點的分布情況來賺錢。如果屏幕右邊的圓點比左邊多,那么他們就能掙更多的錢。最后他們將從一個信封中數出他們所掙的錢。
研究者發現,購買環保商品有著極強的縱容效應,使這些人傾向于說謊、欺騙甚至偷竊,這類人在自己的想法中建立了如此強的道德憑據以至于它足以為他們開脫之后所做的一切過錯。《自然》雜志上的這份報告使用了“道德補償”這個術語。
對此,近日英國《衛報》發表評論文章,對宣稱人們能通過改變自己的購買習慣來改變這個世界的說法表示質疑。購買經過嚴格認證的環保商品這些細小決定常常使人們高估了自己的整體表現。如某些人每年坐飛機度假六次,他們卻很可能說這樣的話:“我用的每一樣東西都循環使用,我重復利用我的塑料袋,所以我很環保。”
文章表示,除非有政府支持,否則單單改變購買習慣很難奏效。人們可以把汽車換成自行車,但是除非政府同時減少道路空間,否則讓出來的空間會馬上被那些開著更加污染環境的車子的人所占領。(賀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