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一天,正在西藏山南地區路上的援藏干部盧英方終于等到了盼望已久的電話。電話的內容是西藏的納木錯、格拉丹東—長江源、土林—古格3個景區被建設部批準列入國家自然遺產名錄。它們將成為我國面積最大的國家自然遺產地。身為西藏建設廳副廳長的盧英方,心血沒有白費,他從2007年11月開始的奔波操勞,終于有了結果。
念青唐古拉山公廁施工現場,戴墨鏡者為盧英方。
唐古拉山口有了公廁
去過林芝的游客都會發現,在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矗立起一座藏式風格的建筑。它的紅色外觀和藍天、雪山構成風景——這是海拔最高的現代環保公廁。
作為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一名援藏干部,修建環保公廁也是盧英方進藏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因為他看到了西藏公廁的極端匱乏,看到了進藏游客的尷尬。
“在西藏建廁所和內地不一樣,從選址、設計、技術、施工、管理,都得考慮。在內地,水電應該是不成問題的,而在高原,電卻是大問題。沒有下水道,廢物處理也是問題。”盧英方需要全盤謀劃。
因為工程的復雜性,西藏自治區建設廳專門成立了以廳長任組長的公廁建設小組,盧英方任副組長。利用昔日在城建系統的工作關系,盧英方找到上海環境衛生工程設計研究院、沈陽環境衛生工程設計院等免費幫助設計。為了突出藏式風格,盧英方又請西藏建筑勘察設計院參與。
如今,西藏的10座環保公廁分布在羊卓雍錯湖崗巴拉山口、尼木大橋、當雄縣念青唐古拉山口、林芝魯朗林海、扎什倫布寺廣場等地方。它們利用太陽能板發電,在缺水的地方用先進的打包機處理廢物。
修建的過程是個精打細算的過程。“本來定在冬季施工,但我們盡量放在夏季施工,這樣就可省下一部分錢。”本來計劃修建9座公廁,但利用省下的錢,盧英方硬是多建了一座公廁。
構建風景名勝區體系
在西藏的日子里,盧英方更多的時間是在路上。到現在為止,他的足跡已遍布西藏71個縣中的53個縣,行程超過3萬公里。在藏北的無人區,有時候走一天才能看到一個牧人。他馬不停蹄地在雪域高原上走訪調研,目的之一就是要構建出西藏風景名勝區體系,他說:“列入國家風景名勝區,自然就成了世界的旅游目的地。這對當地經濟發展很有裨益,再往上,還可申請中國和聯合國的自然遺產。”
調研中,盧英方發現,青藏鐵路修通以后,西藏旅游發展很快,但是相對于四川、云南來說,西藏的游客人數還是嫌少。一個原因是西藏諸多美景藏在深閨人不識。
為了摸清“家底”,盧英方向著雪山草地進發。路途中遭遇危險已經是常事。廣袤的青藏高原許多地方并沒有路,車輛需要跟著前面的車轍摸索前進。在天氣晴朗的下午,有時候越野車要對著西面的太陽行駛,加上灰塵彌漫,司機完全憑直覺和經驗駕駛。車輛曾經陷入沼澤地中,也曾差點墜入山崖。
2008年底,盧英方終于組織了3個地方申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它們分別是納木錯、格拉丹東—長江源、土林—古格3個景區。中國城市規劃研究院再次施以援手。“他們免費幫助編制了納木錯和格蘭丹東的申報規劃。院長帶著經費、專家,大冬天到西藏去幫助工作。在海拔四五千米的地方踏勘了半個月,有時候就住在解放軍的兵站里面,和衣而睡。”盧英方深情地回憶道。
除了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外,盧英方還要構建省級風景名勝區體系。去年“五一”,他利用假期,編制了西藏省級風景名勝區的標準和評審管理辦法,如今已通過自治區政府對外發布。
現代化不等于高樓大廈
由于西藏很多城鎮所在地是牧區或農區,很多城市建設缺乏長遠的規劃。出于一名援藏干部本能的責任感,推進西藏的城鄉規劃成為盧英方的又一個使命。在西藏規劃城市,考慮的因素除了城市定位、發展前景、土地利用等因素外,更多的是需要考慮城市傳統風貌的保護。
昌都鎮位于瀾滄江上游的兩條江中間的河谷地帶,是藏東歷史重鎮。因為多年的落后,蓋高樓大廈成為當地干部的一個夢想。盧英方和規劃專家考察后認為,那里是歷史古城,又是瀾滄江起點,過多的大樓勢必破壞當地傳統風貌。
盧英方逐個和當地干部談心,還將規劃專家請到昌都幫助做解釋工作,他們最終做出昌都古鎮的保護規劃,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他說:“我們的工作不僅要發展,還要保護。如果給破壞掉了,以后將成為歷史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