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青
復旦大學環境經濟
研究中心副主任
短期內印度旺盛的能源需求的確有可能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但從長期來看,印度如能有效地構建并完善其能源政策,那么它的未來能源發展對于全球的能源供求平衡而言,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有研究表明,隨著印度的人口規模逐漸趕超中國,其經濟體量也將迅速膨脹,直至成長為名列前茅的世界主要經濟體。在此背景下,有關印度,值得我們關注的另一個側面則是它的能源部門,據統計,印度目前僅是世界第七大能源生產國和第五大能源消費國,其人均能源消費量也僅維持在世界平均水平的1/4到1/3之間,這個水平甚至比非洲的人均能源消費量還來得更低。
上述系列數據對比的寓意在于,印度在人口及經濟規模與能源消費間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對于世界而言,這一落差所引發的疑慮在于,在未來中長期里,印度會否成為一個巨型的“能源洼地”,不斷地吸取全球的能源資源,從而影響到國際能源市場,使得國際能源價格大幅攀升,即便這并非是包括印度在內的國際社會所期望看到的結果。但事實上,就國際能源市場高度一體化程度而言,短期內印度旺盛的能源需求的確有可能影響國際市場價格,但從長期來看,印度如能有效地構建并完善其能源政策,那么它的未來能源發展對于全球的能源供求平衡而言,也未必就是一件壞事。
首先,我們有必要進一步地深入探究印度當前能源發展狀況及前景。根據相關統計數據,大致上,印度的能源發展有這么幾個特點:
其一,傳統上,印度是一個能源自然稟賦不高的國家,其主要體現是,盡管人口基數龐大,理論上的能源需求也甚巨,但到目前為止,還有1/4左右的人口無法利用現代意義上的能源,即電力。這一方面固然說明印度的各種能源蘊藏水平較低,而另一方面則說明印度在有關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上的不足。其二,受自身各種能源條件的限制,印度不得不高度依賴于能源進口來滿足社會經濟成長帶動的需求,到目前為止,印度的能源總體對外依賴度已經從20年前的一成升至三成,其中尤其以油氣依賴度為最高,達到了八成左右,其次是煤炭,進口約占二成。而據推測,未來的進口水平還將繼續升高。進而,有理由相信,印度在未來將可能因為能源的全球進口而不得不面臨更加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和風險。其三,本國能源生產結構偏重,其中煤炭是頭號能源品種,占到本土能源總供應的五成左右,其次是以農村地區所利用的秸稈等生物燃料能源,占到三成以上,這樣的能源結構顯然具有高排放和高污染的特征,在缺乏傳統能源利用技術升級和改造的情況下,從而使得印度能源產業的能效水平偏低。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便是,印度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碳排放國,在未來,隨著人均碳排放水平的提高,其總體的碳排放水平將繼續上升。
其次,就上述所描述的客觀現狀而言,印度在能源及低碳發展上面臨著諸多的挑戰和機遇。主要體現為:1.能源生產的效率不高,這意味著印度未來對能源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能效技術有著較高的需求潛力;2.能源部門的市場化程度不高,能源定價機制缺乏有效性,以及能源的投資和投入不足。這一挑戰的主要矛盾在于如何將國內外的私人資本引入到能源市場中,由此,如果政策有所松動并積極改善市場環境,相信印度未來能源市場將是私人投資的天堂;3.缺乏統一的能源發展戰略,印度如能進一步更好地平衡能源發展在數量和質量上的關系,尤其是平衡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關系,那么未來印度將成為太陽能等新興能源利用的最大規?;亍?/p>
實際上,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并抓住機遇,印度政府在近期已經開始積極推進各項能源領域的改革措施,力圖通過更新能源政策以實現能源發展的三重目標:能源機會公平,能源環境安全和能源低碳化(應對氣候變化)。具體而言,自2008年以來,印度逐步構建更加完整的能源政策體系,其中包括:一體化的能源政策、能源發展的5年行動計劃以及氣候變化的國家行動方案,并對國際社會做出了有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實現碳減排目標的承諾。
最后,除了客觀上的因素之外,印度能源發展的挑戰還來自于主觀因素,尤其是公眾的能源利用意識。正如國際能源組織在一份報告中指出的,“對于(印度)公眾而言,關鍵在于,要認識到能源并非一種權利和享受,而是一種商品,能源供應并非理所當然,它需要足夠的資源投入來滿足消費需要。”就此而言,如果說當前印度能源發展挑戰的直接表現是能源短缺和對外依賴等方面,那么在經歷了十多年能源改革后,如何改變公眾對于能源利用的理念和意識將是推動下一步改革的關鍵所在。當然,在印度公眾遭遇大規模的停電事件后,他們在能源和電力利用上的訴求及認知也已經在發生改變,而這樣的改變顯然有助于印度建立一個更加有效,更具包容,更可持續以及更為綠色的能源市場。
(原標題:印度的能源發展及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