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住在興華小區的市民張海力推開窗戶。藍天白云下,一縷冬日的陽光溫柔地停在臉上。“天兒不錯,可以帶孩子多在外面玩一會兒。”
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但是,環保人員任重道遠,今年,他們繼續在艱難中行進。
翻開每周一期的《太原日報》“藍天碧水”專版,曝光名單讓一些慣常于尋機偷排的企業瞪大了眼睛,嚴重超標的企業被掛牌督辦、列入環保黑名單,不少排污企業明顯感覺到了壓力,有人形容這是新一輪環保風暴。
為了環境的美好,環保執法人員犧牲了雙休日、犧牲了節假日,對惡意違法排污企業嚴厲懲罰,決不手軟。有人分析說,這是環保執法理念的轉變。服務經濟發展,強化科學監管。環保不僅是治理污染,更應該為經濟發展服務,這是環保法賦予環保部門的神圣職責,尤其是在金融危機遲遲徘徊大背景下,環保被賦予了更多的內涵。
我市在今年繼續加強工業污染源治理。以二氧化硫、煙粉塵治理為重點,共投資8億元,在電力、冶金、焦化等重污染行業組織實施了22個大氣污染限期治理項目,太原第一熱電廠13#機組電袋結合除塵設施改造、太原煤炭氣化集團公司焦化廠化產綜合治理等一批重點污染源得到了有效治理。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對煤炭、焦化、鑄造、造紙等行業的26個企業實施了強制清潔生產審核,太鋼2億塊粉煤灰制磚等10個循環經濟示范項目建成投產,年可利用高爐礦渣等固體廢物125萬噸、節約標煤3.3萬噸,減排二氧化硫158萬噸。我市還積極組織實施21項污染減排重點工程,完成了第二熱電廠0#發電機組改造等一批二氧化硫減排骨干工程。此外,在全市48家企業安裝了119套大氣自動監控系統,為確保重點企業污染防治設施規范運行、發揮效益奠定了基礎。在施工工地和園林綠化工程工地揚塵治理措施方面,我市明確了各類施工工地的環保標準,組織完成了西山煤電集團西銘礦、杜兒坪礦和官地礦煤庫全封閉筒倉工程,對太鋼大槐溝渣場實施封場治理,對煤氣化矸石電廠外圍、西銘收費站周邊進行了環境綜合治理,清徐、古交對洗煤行業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
早上6時,住在七府墳社區的楊德金沒有像去年冬天那樣急匆匆去給爐子通火、添煤,而是悠閑地摸了摸家里的暖氣:“還挺暖和。以后冬天就省心了,不用點爐子生火,家里既暖和又干凈。”楊德金家里的變化是我市城中村燃煤污染控制工作的縮影。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深入治理煤煙型污染,實施綠色采暖工程,全市萬戶平房居民告別小鍋爐,用上了清潔、安全、舒適的采暖設施。我市共拆除了53個城中村的7915臺土小鍋爐,完成省下達5000臺任務的158.3%、市政府7000臺目標任務的113%。這些城中村燃煤鍋爐的拆除,使全市因為燃煤減少原煤35萬噸,冬季采暖期期間城中村小鍋爐影響市區環境空氣質量的壓力有所緩解。今年,我市繼續積極推進集中供熱,市區新增集中供熱面積750萬平方米,拆除分散采暖燃煤鍋爐48臺,年可減少原煤6.3萬噸,減排煙塵230噸、二氧化硫497噸。
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奮斗,我市空氣質量有了新的變化,市區二級以上天數到12月15日達到291天,全年預計減排二氧化硫1萬噸、化學需氧量4500噸。
也許,人們不能清楚地回憶起一年來跨越每一步所留下的腳印。但冬日的暖陽下,人們能夠真切感受到的是,太原湛藍透亮的天空越來越多,曾經混沌的空氣越來越清新,大家的心情也由此變得溫暖而愉悅。本報記者梁新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