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新疆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大規模勘探開發,為國家能源安全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同時,新疆在生態環境方面也付出了沉重代價。資源開發的同時環境不斷惡化.目前,新疆油田分公司等五大油田分公司參與新疆境內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開采,跨全區11個地、州、市及所屬29個縣(市)。油田總面積為1425.53平方公里,開發涉及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約占全疆總面積的60%。2007年天然氣產量達210億立方米。石油天然氣開發多在沙漠、戈壁和綠洲邊緣地帶進行,而這些地區正好屬于生態環境極端脆弱區和生態環境重要功能區。在大規模石油勘探開發過程中,環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的脆弱生態系統遭到很大程度的影響,千年形成的固化沙漠的原始鹽堿硬殼被大面積破壞,沙丘活化現象出現,沙漠合圍速度加快,沙進人退非常嚴重。 特別是在塔里木盆地邊緣的南疆五地州,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當地年平均沙塵天氣93天。其中和田地區沙塵天氣多達220天,重度污染天氣300天以上,每平方公里月均降塵124噸。喀什地區大氣懸浮顆粒物超標近10倍。
應盡快出臺生態補償相關法律法規,新疆是我國戰略資源的重要儲備區,在全國已知的171個礦產中,新疆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產138種,其中有5種儲備居全國首位,24種儲量居全國前5位,41種居全國前10位,23種居西北地區首位。新疆將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但這也會使本來就突出的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脆弱的矛盾更加尖銳。為此建議: 首先,建立生態補償基金制度。對出疆的石油、天然氣按照現價的適當比例開征生態補償費,專項用于生態修復。這一比例可定在15%到20%之間。 其次,盡快出臺生態補償相關法律法規或實施條例。再次,將新疆列為建立生態資源補償機制的試點地區。最后,由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有關政策,要求石油天然氣、礦產開發企業對資源勘探開發區生態環境和水資源污染進行治理,綠化美化廠區、礦區,恢復勘探開發過程中被破壞的荒漠地表、原始鹽堿硬殼和原始生態植被,固化沙丘,遏制勘探開發區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