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一種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氫能技術是以氫氣為燃料,空氣為凈化劑,通過化學反應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發電技術。氫能技術對環境無污染,排放物為水蒸氣。氫又是自然界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約占宇宙質量的75%。氫的來源十分廣泛,水、石油、天然氣等物質中都含有大量的氫。氫可以氣體、液態和固體金屬氫化物的形式出現。氫能的利用形式多種多樣,可通過內燃機、渦輪機和燃料電池等裝置將氫能轉化為熱能、機械能和電能。氫能可用于交通運輸、供暖、發電等各個方面。因此,氫能技術受到了世界科學界的極大關注。
俄羅斯對氫能的研究比較早。在前蘇聯時期,“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上就使用了以氫為燃料的電池;俄新烏拉爾電化工廠還建立了容量接近100千瓦的以磷酸燃料電池為基礎的電站。目前,前蘇聯從事氫能基礎研究的設施、基本元件和技術仍保留著,俄羅斯科學院有20多所研究所仍在氫能技術領域從事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
在氫能技術的研究中,俄羅斯科學院烏拉爾分院電物理研究所處于世界先進地位。目前,氫燃料電池研制中的最大問題是成本很高,利用現有的氫能技術,生產1度電的成本約在1萬到2萬美元之間。如果能將成本降低到1000美元以下,應用前景將非常廣闊。俄研究人員認為,減少氫能燃料電池中的質子交換膜的厚度是降低成本的第一步。目前,全球在燃料電池中使用的質子交換膜的厚度為0.2毫米到0.5毫米,這樣的質子交換膜具有很高的電阻,使用中能量損耗很大,并需要900—1050攝氏度的高溫。如果質子交換膜的厚度降低到10微米,將能使電阻降低許多倍。俄研究人員已研制出大小為0.01微米的顆粒,用1000層這樣的顆粒覆蓋的薄膜,就成為了厚度為10微米的質子交換膜。同樣,可以用這樣的顆粒制成電極,它具有很高的活性,燃料電池的成本將得到再次降低。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一些科學家開始研究用于交通動力的燃料電池,而燃料電池在俄羅斯汽車工業中已經得到應用。2001年,俄羅斯伏爾加汽車制造廠與俄烏拉爾電化工廠、俄“能源”公司合作研制出第一臺使用燃料電池的汽車“拉達1”,2003年又研制出“拉達2”。這種汽車發動機由貯氫容器、燃料電池、補燃器和電動機四大部分組成。據悉,該廠下一代燃料電池汽車正在研發中。同時,為了在未來全球燃料電池汽車領域占有一席之地,該廠還制定了研制燃料電池汽車的長遠規劃。
2年前,俄羅斯科學院與俄羅斯最大的有色金屬“諾里日斯基”鎳公司簽訂了在氫能技術領域開展長期合作研究和開發的協議計劃。該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在俄羅斯建立從氫能技術基礎研究到試驗開發過程的綜合體系;在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上選擇關鍵研究方向;在俄羅斯科學院建立鈀中心,研究金屬鈀及其化合物產品的深加工;計劃在今后2到3年的時間內研制出用戶需求的氫能技術產品,例如微型燃料電池,并進入市場競爭。
“諾里日斯基”鎳公司占有全球50%以上金屬鈀的市場。金屬鈀是生產氫的最好催化劑,而全球3/4的貴重金屬鈀都儲存在俄羅斯。有關人士指出,“諾里日斯基”鎳公司參與氫能技術研究表明,俄羅斯已決心在氫能技術領域加大研究開發力度,力爭做世界領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