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是非常寶貴的礦產。石油是由碳(c)、氫(H)和少量的氧(O)、硫(S)、氮(N)等元素構成的一種復雜的有機化合物。
人類對于石油生成的認識,是在勘探和井發石油礦藏的實踐中逐步加深的。從18世紀70年代到現在,人們對石油生成問題,先后提出了幾十種假說。按照生成石油的物質的不同,可以把許多種假說歸納為兩大學派,即無機生成學派和有機生成學派。
無機學派認為石油是無機物變成的。有機學派則認為石油是有機物變成的,即由動物和植物的尸體在適當的環境下變成的。長期以來;兩大學派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中葉,無機學派曾盛行一時,到了20世紀以來,有機學派則占了優勢。
目前,大體上可以說生成石油的物質既有動物也有植物;而以低等微體動、植物為主。生成石油的環境既可以是海相沉積,即石油是在海洋環境下的沉積物中生成的;也可以是陸相識積,就是在陸地上的湖泊環境下的沉積物中生成石油。
石油的生成過程大體是:生成石油的原始材料是有機物質,這種有機物質既有陸生的,也有水生的。既包括動物,也包括植物。而以繁殖量最大的低等生物為主。有機物質從陸地上搬運下來,或從水體中沉積下來,同泥砂和其它礦物質一起;在低洼的淺?;蚝粗谐练e下來,形成了淤泥,稱為有機淤泥。這種有機淤泥被新的沉積物覆蓋,造成了氧氣不能自由進入的還原環境。隨著低洼地區的不斷沉降,沉積物的不斷加厚,有機淤泥的承受的壓力和溫度不斷地增大。同時在細菌、壓力、溫度和其它因素不斷的作用下,處在還原環境中的有機物逐漸地變成石油。這是一個漫長的復雜的變化過程,一直持續到有機淤泥經過壓實和固結作用而變成沉積巖石,形成石油巖層。在時間上往往是經過了數百萬年。
大家都知道,大慶油田蘊藏著豐富的石油,這些石油是怎樣生成的呢?早在七千萬年到一億三千五百萬年的地質歷史中,大慶地區是一個內陸湖泊。當時氣候溫暖潮濕,在湖泊周圍的陸地上和湖中的淡水里,繁殖著各種動植物,特別是浮游支物的介形蟲、魚類和甲殼類的葉肢介大量繁殖。這些生物死亡之后;同周圍河流帶來的泥砂一起在湖盆底部沉積下來。地殼運動引起的湖盆低部不斷地沉降,沉積物一層一層地加厚,經過漫長的地質年代,以至形成了巨厚的湖相沉積巖層。在這些沉積中包含了極豐富的有機物質。在目前大慶油田鉆井的過程中,從沉積巖里發現的大量的生物遺跡——化石,就可以推斷當時生物的豐富情況。如介形蟲、葉肢介的介殼和魚類的骨骼等化石沉積成層,有些地區可見數十層,可見當時生物是多么豐富。正是這些生物遺體在還原環境下變成了石油,后來,這些石油不斷運移聚集起來形成了大慶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