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又稱原油,是從地下深處開采的棕黑色可燃粘稠液體。最早提出“石油”一詞是空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是根據中國北宋杰出的科學家沈括在所著的《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于水際砂石,與全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
目前就石油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即石油是在基性巖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即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后埋藏在不斷下沉的海灣、瀉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后逐漸形成為石油。
了解了石油的產生條件有人會問:那么會在什么樣的地質環境中生成石油呢?據專家考證,石油集中在四種古地質環境中:大型穩定地塊上的古淺海和湖群、陸地邊緣上的陸坡、山前褶皺帶和古裂谷。中東伊朗和阿拉伯兩大陸地地區和它們碰撞擠壓形成的扎格羅斯山前褶皺帶正是前三個類型的代表。這里有巨厚的優質生油巖層,有良好的石膏、鹽類封蓋層,又疏松的砂巖和多孔的碳酸鹽巖作儲集層,有能使石油富集成藏的大型褶皺特別是背斜。這些條件同時具備是相當難得的,所以中東地區有特別豐富的油藏。中東地區有世界上最大的油田群,主要產油國有伊朗、伊拉克、卡塔爾、阿聯酋、沙特、阿曼、也門、敘利亞等國。中東占全球陸地面積的5%,而石油的儲量卻占64.02%,因此海灣國家成為重要的石油生產和輸出國。
北美是僅次于中東的世界第二大產油區,這個地區的產油大國是美國、加拿大、墨西哥三個國家。其中,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產油國。
說起歐洲的石油發展史就不能不提到北海,北海雖然產油量在世界范圍看不是最多的,但是它的重要作用顯然要比它的產油量要大得多。北海油田帶來了歐洲石油的中興,但因為儲油量的限制,今后的產量將繼續下降。
亞太地區的印尼曾經是該地區的首要產油國,也是世界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但以儲油量計,中國應該是該區第一的大國,其剩余的可開采儲量為33億噸,占世界的2.3%。中國和印尼兩國曾是石油輸出大國,同時也是消費量快速增長的國家,中國已經開始進口石油,印尼預計在幾年后也將開始大量進口。
回顧20世紀,石油的生產由少數地區發展到世界各大洲,特別是從陸地走向海洋。在地緣石油上,經歷了二戰的大發展形成了中東這個最大的產區與歐洲——北美這個最大的消費區。它們之間的斗爭成為世界石油史乃至經濟史的重要內容。人類社會的發展,使能源從薪柴時代進入媒碳時代,20 世紀中葉以來進入了石油時代。那么是怎樣的時代呢?無論從常規石油還是從非常規石油的接替來看,至少在21 世紀還不會出現石油枯竭,它將仍然作為主要能源和化工原料為人類造福!然而我們也應該清楚的認識到,石油它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能源將有它枯竭的那一天,石油現在起到的作用越大,它的枯竭所帶給人類的影響就越嚴重,我們應該在石油還未枯竭的時候,居安思危,積極的組織科技力量研制開發新能源,避免由于石油的枯竭而引發的能源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