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在美國的主導下,國際能源署(IEA)同意在未來一個月向市場投放6000萬桶石油儲備,美國將提供50%的份額,而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和意大利將共同承擔另一半的釋放量。此次行動當即遭受非議,其行動的合理性也遭到很多質疑。但如果跳出利益糾葛,理性思考,其背后玄機更值得細加琢磨。
事實上,此次行動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效果,尤其是在初始階段,令當天的原油期貨價格就大跌4.31%。然而,一個月間,油價穩步反彈,收復失地。這次矚目的以政治杠桿撬動市場價格走勢的行動似乎收效不大。
毫無疑問,供求基本面因素是推動市場的最終力量。這些“常識”,IEA不可能不知道,但為何仍然孤注一擲呢?
歷史上,IEA并不是輕易出手的。此次IEA向市場投放戰略石油儲備,是其自戰略原油儲備機制1975年建立以來的第三次此類行為。此次IEA向市場投放的戰略石油儲備達到了6000萬桶,規模看起來似乎很大。但是,整個IEA戰略石油儲備超過41億桶,6000萬桶僅占其1.5%。因此,投入市場的石油規模與其巨大的戰略石油儲備比較起來,可以說是九牛一毛,并沒有觸及其儲備根基。
當然,在市場經濟理念指導下,IEA自成立以來,一向反對動用儲備壓抑油價漲勢,認為如果動用儲備應對供需的失衡而不是意外的破壞性因素(比如自然災害或戰爭),石油儲備會很快耗盡并可能導致價格報復性上漲。這意味著干預不僅無效,還會增加新的投機性源頭,并可能讓IEA與歐佩克(OPEC)形成對抗破壞市場穩定。
但是,時過境遷,IEA的市場理念好像有些動搖了。IEA此次投放戰略石油儲備,既沒有“天災”,利比亞的“人禍”也消化得差不多了,那剩下的就只能是市場自身了。既然是市場問題,就應該由市場來解決,原不應IEA和美國能源部勞力勞神。無怪乎有人認為國際原油市場近期的價格變動“完全不是基于市場供需變化,而是政治壓力的副作用,尤其是美國一方施加壓力”。此次IEA向市場投放戰略石油儲備多少也有些無奈之舉,IEA曾多次請求OPEC增產,但OPEC不理這個碴兒,IEA只好自己出馬,對石油市場進行補充供應。
回想起低油價時OPEC的政治團結,此次高油價的IEA政治團結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說穿了,國際石油市場啥時也沒有純粹的“市場”過,在“市場”的表面下,“難市場”甚至“不市場”才是其永恒的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