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都是一個“流動之城”,穿梭在不同環境中,就不可避免地被不同環境所影響。前不久在北京鬧得沸沸揚揚的百旺家園業主因為高壓線離小區太近而進行抵制事件,還未最后塵埃落定,進入2005年盛夏,除了持續不斷的悶熱天氣令人難熬外,不斷被媒體爆光由于室內空氣嚴重污染對人產生傷害的事件更讓這個夏天愈發沉重起來。裝修年年有,綠色裝
修建材不斷推出,為什么裝修引起的空氣污染卻如影隨形,不見減少呢?
氣溫是催生有害氣體的禍首
近一段時間里,北京有關監測委員會接到的室內環境方面投訴和咨詢電話明顯增多,要求進行室內環境檢測的人排起了隊,有的投訴者反映寫字樓里面的氨氣難聞,有的反映裝修好的新房和新買的家具甲醛刺眼,污染嚴重。投訴量明顯比其他季節高幾倍。對此,中國室內裝飾協會室內環境監測工作委員會宋廣生解釋說,夏季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再加上人們為了避暑,普遍使用空調,房間封閉比較嚴,造成室內空氣換氣率低。同時,在夏季溫度高和濕度大的情況下,建筑、裝飾裝修材料和家具的甲醛、氨、苯等有毒有害氣體釋放量增加。研究證明,室內溫度在攝氏30度時,室內有毒有害氣體釋放量最高。
他一再強調,研究發現,氣溫高的時候,人體的血管擴張,血液的粘稠度增加。老人、病人、孕婦、兒童和體質差的人本身身體的抵抗能力和耐熱能力較差,再加上室內空氣中的各種化學性
污染物質的侵害,更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加劇心血管病人的病癥。
夏季雖然炎熱,但也將姍姍離去,隨著氣溫的降低,冬季很快就要來臨。專家提醒說,冬季的室內空氣污染往往比人們想像得要嚴重。這主要是因為冬天,人們在室內活動多些,與室內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醛等各種污染氣體接觸的機會和時間較多。尤其是我國北方以燒煤為主的地區,冬季居民在燒煤取暖的住宅內,每天吸入苯并芘的量,大約相當于吸20支香煙的量,苯并芘是一種致癌物質,容易導致居民的肺癌發病率較高。
寒冬臘月的數九天,居室門窗緊閉。有些人喜歡坐在密閉的室內,邊看書寫字,邊香煙繚繞,吞云吐霧,再加上小爐灶燒煤取暖和做飯,造成室內
污染物比室外高1倍多,而且燃燒著的火爐還在與人爭氧氣,由于室內氧氣減少,甚至有人會因氧氣對腦供給不足而昏倒。所以在嚴寒的冬季,為了保護身體健康,應注意在陽光照射時,開窗換氣,常到室外活動,呼新鮮空氣。
“綠色材料”不等于“綠色裝修”
近日,上海消費者朱小姐的“滿室‘綠色標簽’換來高污染新房 ”的消息成為消費者關注的話題。綠色
涂料、健康
地板、
環保家具……在朱小姐的新居里貼滿了大大小小的“綠色標簽”,她以為不惜重金用綠色建材裝修的新居一定百分百是個“放心產品”,可日前一張室內空氣檢測報告卻將她這份自信掃得一干二凈:甲醛超標6-7倍,苯超標3倍多 。朱小姐有些不明白,為什么一張張價格不菲的“綠色標簽”換來的還是“污染”二字?
實際上,這種情況在北京和其他地區也發生過,為了保證裝修房屋的質量,防止室內環境污染,消費者到正規的建材市場,買的是符合國家標準的裝飾裝修材料,請的是正規的裝飾公司,花的是高檔裝修的價錢,可是裝修完以后,發現還是裝出了一個有污染的房子。問題到底出在哪里?綠色材料還可信不可信?裝修污染真的是無法預防嗎?
對此,專家明確指出,綠色和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建材也不是完全沒有污染。
國家
環保總局組織的由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實施第三方的綠色產品“十環”認證,開始了我國的綠色建材認證工作。2002年,國家發布并且強制實施了10種《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但是,在目前的生產水平和條件下,確定了的是裝修材料的有害物質限量,并不是完全沒有有害物質,只是把有害物質控制在最低標準值以內。符合國家綠色材料或者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的材料不能說就完全沒有污染了,況且市場上還有假冒綠色的和不符合標準的材料。
同時,裝修污染不單單是材料的問題,在進行裝修整體設計時也要有室內環境意識。為什么有的消費者裝修全是選的
環保材料,裝修以后室內空氣還是有污染?這里有一個要合理選擇裝修設計方案的問題。用什么材料裝修,墻面是刷漆還是貼壁紙,家具體積的大小等等,在確定家庭裝修設計方案時要心里有數,要注意空間承載量、材料的使用量和留好提前量三個方面。
由于目前市場上的各種裝飾材料都會釋放出一些有害氣體,即使是符合國家室內裝飾裝修材料有害物質限量標準的材料,在一定限量的室內空間中也會造成室內空氣中有害物質超標的情況。所以在選用裝修材料時最好不要單一的材料使用過多,因為同一種材料會釋放同一種有害物質,往往會形成某一種有害物質超標。例如,地面材料在室內裝飾材料中使用比例最大,如果住宅的幾個房間都選用復合型
地板,難免會形成某種有害物質超標。如果在客廳里采用仿大理石地磚,在臥室用復合型
地板,就會使有害物質分散,保持在標準范圍之內。
環保 環保新聞 環保信息
上一篇:
新床睡出白血病?空氣質量差裝修是禍首
上一篇:
室內空氣質量可由誰來檢測
您看了本文章后的感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