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十一五”規劃進入收官階段,同時也是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水專項”)總結“十一五”、籌劃“十二五”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期間,水專項總體實施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階段性進展?水專項“十二五”實施的總體思路是什么?帶著這些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水專項第一行政責任人、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
當前,國家“十一五”規劃進入收官階段,同時也是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以下簡稱“水專項”)總結“十一五”、籌劃“十二五”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期間,水專項總體實施情況如何?取得了哪些階段性進展?水專項“十二五”實施的總體思路是什么?帶著這些公眾普遍關心的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水專項第一行政責任人、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
問:水專項作為《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確定的16個科技重大專項之一,其“十一五”期間的總體實施情況如何?
答:水專項是一項重大的科技工程和民生工程,旨在集中攻克一批節能減排迫切需要解決的水污染防治關鍵技術、構建我國流域水體節能減排與治理技術體系和水環境管理技術體系,為重點流域污染物減排、水質改善、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水體污染控制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實施方案》。按照國務院批復的水專項實施方案,水專項設置湖泊、河流、城市、飲用水、監控預警、戰略政策6個主題,選擇“三河三湖”、松花江和三峽水庫等重點流域開展技術研究和示范。
“十一五”水專項的目標是突破水體“控源減排”關鍵技術,建立水環境監控指標體系與水污染防治長效機制,為“十一五”控污減排10%約束性指標和飲用水安全保障提供技術支撐。圍繞上述目標,水專項“十一五”共設置了33個項目,238個課題,總經費預算112.66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預算45.43億元。截至目前,共啟動32個項目,230個課題,占“十一五”計劃啟動課題數的96.6%,核定中央財政經費共約32.1億元。
問:水專項“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哪些重要進展?
答:自2009年2月水專項實施啟動以來,在領導小組的精心組織和領導下,水專項緊密圍繞 “十一五”目標,集中全國優勢科研力量開展工作。廣大科技人員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科學精神,克服經費到位晚、組織實施機制不順等困難,加緊技術攻關,完成了階段性研究任務。目前專項組織實施進展順利,各項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為我國流域水環境質量改善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首先,以控源減排為核心,攻克了一批水污染控制與治理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了流域水污染治理技術體系。其中,重點研究突破了石化、造紙、制藥和糧食深加工等重污染和高耗水行業清潔生產與污染控制多項關鍵技術,初步形成了從清潔生產到末端處理的全過程控制技術體系,有力地支撐了“十一五”行業污染減排目標的實現,促進了行業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
例如,針對玉米深加工行業廢水量大、處理難的問題,研發了電滲析脫鹽生產工藝、產酸率和轉化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發酵菌種以及發酵工程技術、賴氨酸直接結晶法工藝路線及設備。這一成果在全國的玉米深加工行業推廣后,按照全國年產淀粉糖1000萬噸、年產賴氨酸40萬噸計算,可減排高濃度廢水2100萬噸,化學需氧量23.3萬噸。
同時,研發形成了我國大中型淺水湖泊富營養化控制理念與成套關鍵技術。例如,針對太湖等大中型湖泊水污染嚴重、生態退化與藍藻水華頻發的問題,研究提出了以水環境承載力為基礎,流域產業結構調整——流域污染源系統治理——低污染水生態凈化為一體的湖泊富營養化控制理念。研發集成了集污染源物化深度處理——低污染水生態處理——水生態凈化三位一體的入湖河流水質改善與生態修復成套技術,在太湖的入湖河流與洱海羅時江中得到應用。
在太湖苕溪和洱海流域開展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示范,示范區農田氮、磷化肥流失量削減30%左右,為引領我國小流域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供了典型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