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起一年前福建省皮革業刮起的“環保風暴”,泉州興業皮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孫輝耀仍是心有余悸,“我們曾經像老鼠見到貓一樣提防、害怕環保局。皮革業的環保風暴使我們清醒懂得要想使企業可持續發展應當好兩個CEO——當好企業的首席執行官和首席環境官。”孫輝耀說。
皮革行業是福建省傳統優勢產業之一,制革是皮革行業的基礎,對推動皮革行業發展有重要作用。晉江市作為福建省皮革行業的主要地區,其企業數量、規模和產值在全省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2009年,因為環境問題,福建省下決心全面整治皮革行業,晉江市大部分制革企業在這場整治風暴中被要求停產整改。一年后,晉江皮革行業脫胎換骨,從被動整改到自覺治理,進而在清潔生產技術、產業結構改造上實現了質的提升。
皮革行業污染嚴重,刮起了“環保風暴”
2009年國慶期間,福建省環保廳組織執法人員全面清查整治全省皮革行業環境違法問題。根據當時的統計,全省109家制革企業中有92家存在污染防治等方面的環境問題。隨即,這90多家企業被責令關閉或限期整改。而作為福建省皮革行業重鎮的泉州晉江市,安東工業區、安海可慕皮革集控區的所有皮革企業,都被要求停產整改。
“形勢之嚴峻是歷史上從未有的。”泉州市皮革行業協會會長、峰安皮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榮輝對當時整個晉江皮革行業的情況記憶猶新。
危機與機遇向來是并存的。
一年來,政府和企業都在思考和尋找皮革行業綠色重生的出路。
福建省政府多次召開常務會議研究皮革行業防治措施。經貿和環保部門多次向相關專家請教、論證皮革行業發展策略,并帶著制革企業到河北辛集、浙江安海等國內著名的皮革城市考察取經。
與此同時,晉江市制革企業也在積極奔走自救。陳榮輝感嘆道:“這一年里,我們不知道組織協會會員開了多少次會議討論對策,跑了多少趟環保部門進行協調。”
痛定思痛,產業機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生產水平、源頭治污……福建各方對皮革行業路在何方形成了共識。
從2009年11月起,晉江皮革行業開始了污染整治。“整個晉江皮革行業的環保投入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據晉江市環保局局長陳文藝介紹,“興業皮革公司僅在污水治理設施和技術改造方面的投入就達到了3000多萬元,可慕集控區的污水處理廠也達到了2000多萬元。”
一方面,晉江市大部分制革企業按照要求進行了污水處理設施改造,完成“五水分流分治”或“四水分流分治”、含鉻廢水和含硫化物廢水單獨處理。在產業結構升級改造過程中,應用先進的生產工藝、節能降耗措施,一些大型制革企業引進使用進口無灰脫毛超載節能轉鼓,實現了清潔生產、中水回用。
另一方面,可慕制革集控區內的小型制革企業開始積極重組、整合,增產不增污。“通過整改,集控區內的皮革企業實現了集中供熱、集中處理、集中分流。”泉州市環保局污控科高工楊順德告訴記者。
經過努力,晉江數十家制革企業紛紛等來了“準予生產”的好消息。陳榮輝用“重獲新生”這個詞表達這一年來的艱辛和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