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默克爾絕非一個左翼綠色狂熱分子。她領導的基督教民主聯(lián)盟(簡稱CDU)相當于美國的共和黨,她的聯(lián)合政府也絕對是親產業(yè)的。默克爾經常被稱為歐洲最強有力的政治家,她的首要課題是就業(yè)和經濟增長。
三月中旬,日本福島事故發(fā)生后不久默克爾就作出迅速反應,宣布要加速淘汰德國的17座核反應堆,這讓德國公眾和其他各國政府都大為震動。她表示要大力削減煤炭的使用,加速可再生能源投資項目的批準,大幅度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這意味著生活在從北海到阿爾卑斯山廣大國土上的8100萬德國人將在短短幾十年內主要依靠風能、太陽能、地熱和生物能來滿足他們的能源需求。實際上,到2030年綠色發(fā)電就會成為德國產業(yè)和民用電力的主要來源。
“我們要中止核電的使用,盡快步入可再生能源時代。”默克爾說。
在默克爾上述令人震驚的宣言發(fā)表之后,左翼反對黨就將其斥為一個政治噱頭、一種機會主義舉動甚至是一場危機,認為這不過是在非常關鍵的德國南部地方選舉之前進行的一場宣傳。但是,就在默克爾的政黨輸?shù)袅诉@場選舉之后,她仍然堅定不移地把計劃執(zhí)行下去。在過去幾周里,德國政府官員已經拿出了這場被默克爾稱為“能源轉向”的革新運動的具體方案。
德國政府的雄心之大簡直令人難以置信。默克爾政府計劃最遲到2022年關閉所有核反應堆,但是要知道近年來德國四分之一的基本負載電力都依靠核電供應。德國政府計劃在2020年實現(xiàn)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費中的比例占到35%,到2030年達到50%,2040年達到65%,2050年則超過80%。與此同時,默克爾還宣稱到2020年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二氧化碳減排40%,2030年50%,2050年達到減排80%以上。
這將使德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綠色增長”實驗室,這是20國集團中其他任何國家都無法比擬的。即使是美國,奧巴馬總統(tǒng)正在大力拓展為核電廠提供以政府為后盾的貸款擔保,以建立更多的反應堆,而共和黨則在阻礙二氧化碳減排措施的實行。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因此,這個國家在可再生能源上的努力,毫無疑問將使它成為全世界關注環(huán)境和綠色技術產業(yè)的人們眼中的圣地。
但是,默克爾為什么要做這樣一件在其他大國眼中過于冒險、代價過大的事情呢?
很顯然,默克爾對福島事故的反應與奧巴馬或其他國家領導人截然不同。過去,默克爾也一直是核電的倡導者,她被灌輸?shù)睦砟钍呛穗姲踩仪鍧?,切爾諾貝利事故只不過是蘇式低效率的結果,而不是技術本身的問題。就在去年,她還不顧左翼和環(huán)境團體的強烈反對,費盡力氣地將德國核反應堆的平均運行時間延長了12年。
在我看來,默克爾發(fā)生這個180度轉向的深層原因在于她過去的經歷。上世紀80年代,早在她從政之前,默克爾曾經在東德從事量子化學研究,探究亞原子領域發(fā)生變化的可能性。研究生涯讓她逐步樹立了自身對變化高度敏感的自信,不僅是在物理領域,同時也在政治領域。上世紀90年代她曾經對我說,那些反對核能的人都“不善于評估風險”。
但是接下來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的災難,讓默克爾意識到自己對高度發(fā)達國家核事故可能性的判斷是極端錯誤的。她對事物可能性以及理性的感覺發(fā)生了根本性的動搖。她推論說,德國也很有可能發(fā)生于日本類似的災難,當然不是海嘯,但會是某種不可預料的大災難。在她看來,核能的現(xiàn)場試驗已經失敗,作為一個自詡的理性主義者,她感到必須采取行動了。
“一切都結束了,”她在看到電視上福島核電站的屋頂被巨浪掀掉后馬上對顧問們如是說,“福島徹底改變了德國定義風險的方式。”
就連默克爾政府中十分保守的環(huán)境部長諾貝特·羅特根最近都對總理的想法表示贊同。他說福島的災難“用一種再真實不過的可怕方式徹底改變了德國對核能風險的認識”。他還說:“我們絕對不能再把這種高達七級的風險說成‘很小’的,因為它已經在日本這樣一個高科技社會里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
但是從成本和可行性的角度來說,德國的新能源規(guī)劃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目前德國的電力需求峰值高達8200萬千瓦,其中一半靠煤,23%靠核能,10%靠天然氣,17%靠可再生能源。如果要實現(xiàn)新規(guī)劃中淘汰核能以及二氧化碳減排的目標,就意味著要在短短幾十年內通過綠色技術替代德國四分之三的能源。
但是,德國處在一個非常好的起點上。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可再生能源法案已經為可再生能源發(fā)電鋪好了道路,數(shù)十億歐元流入?yún)⑴c綠色電力項目的消費者和投資者手中。法律保證了每度綠色電力都能進入電網(wǎng),而且發(fā)電者能夠獲得令人滿意的電價回報。盡管各種綠色能源的電價有所不同,但都要比傳統(tǒng)的電價高得多,而且這個價格能夠得到20年的保障。這使得可再生能源項目的投資非常具有吸引力,最近Google在德國投資太陽能電場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因此,德國可再生能源發(fā)電的比例從上世紀90年代的5%迅速提高到今天的17%。在德國各地,這種變化的跡象隨處可見。在北部地區(qū),風力發(fā)電場如今已經成為許多地區(qū)的特征,特別是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沿岸地帶。而在陽光充足的南方,太陽能光伏板則覆蓋了整座村莊的屋頂。另外到了春天,大片金黃色的油菜花也成為許多地方的耀眼風景,這種植物被廣泛用來生產生物燃料。還有越來越多的農戶建起了巨大的池子,存儲用玉米和農業(yè)廢渣生產出的“生物甲烷”。
默克爾把她的“能源轉向”的巨大希望主要寄托在離岸風能上面。經過了蕭條的起始期之后,如今好幾個新的商業(yè)風力發(fā)電項目正在建設之中。5月2日,默克爾在波羅的海沿岸的一個項目啟動儀式上驕傲地按下按鈕,標志著21座離岸16公里的風力發(fā)電機正式開始運轉,它們一共能為5萬戶居民提供可再生能源。
這座“波羅的海1號”是德國第一座商業(yè)性離岸風能發(fā)電場。它所用的風力發(fā)電機由西門子制造,這家公司直到最近都把修建核電站和化石燃料電廠作為最大的收入來源。至于風力發(fā)電場的日常運營則由EnBW公司負責,這家德國公用事業(yè)企業(yè)至今還主要依靠核能發(fā)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用這家離岸風能發(fā)電場作為德國新能源政策的象征再合適不過了。
默克爾的巨大賭注就是環(huán)境科技將成為德國最大的收入來源之一。實際上,該國已經在世界綠色科技市場上占據(jù)高達16%的份額,也就意味著數(shù)以百十億計歐元的產業(yè)機遇。據(jù)羅特根說,過去十年中可再生能源已經為德國創(chuàng)造了30萬個“綠領”工作機會。像西門子和博世這樣的大企業(yè)注定將變成“綠色跨國公司”,而成千上萬的中小型技術企業(yè)也把綠色技術當作其經營和投資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然而,專家們也都認為這個能源轉換的成本很高,需要承擔經濟風險。目前,為了支持可再生發(fā)電的上網(wǎng)電價,讓風力發(fā)電機或者地熱發(fā)電機的擁有者能夠以令人滿意的價格把可再生能源產生的電力賣給電網(wǎng),德國消費者已經要為每度電多付出5美分的額外費用。以一個普通的四口之家為例,單是這一項他們每年就要多支付220美元(1431元)的電費。隨著新能源政策所需的數(shù)千億歐元的投入,德國消費者們每月電費單上的這項附加費將會越來越大,這肯定會是一個嚴峻的考驗,要看德國人民支持默克爾計劃的意愿到底有多大。
但是,能源部長羅特根指出,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將讓成本逐步降低。他說:“如果很多人都用石油和煤炭,價格就會上漲,但是如果人們都用可再生能源,價格則會下降。”他還認為,與其把幾十上百億的歐元送給俄羅斯或者其他能源出口國,德國現(xiàn)在寧可“把這筆錢給我們的綠色工程師和施工人員”。但是,維持這項轉換的低成本,以及制止能源密集企業(yè)向羅馬尼亞和中國等地的轉移仍然十分困難。
還有一個會讓成本更高的問題就是必須對德國的能源基礎設施進行一次徹底的大檢修,只安裝上風力發(fā)電機和太陽能板是絕對不夠的。必須有一個嶄新的電網(wǎng)來作為存儲綠色電力的路徑。由于風和陽光的巨大波動性,電力的間歇性也會越來越大。此外,北方沿海地區(qū)產生的離岸風能電力必須要經過數(shù)百公里的輸送才能達到西部和南部的各個工業(yè)中心。
專家們估計,把可再生能源電廠和消費者聯(lián)系起來,避免停電事故,德國要新建4000多公里的“生態(tài)電力高速公路”。而在風力猛烈和陽光充足時進行綠色電力的存儲目前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但是,即使所有的技術問題都得到解決,要在全國范圍內推廣這個新計劃也絕非易事。許多德國人都嫌風力發(fā)電機礙眼。新的水力發(fā)電站和一些風力設施面臨著強烈的反對。就連和傳統(tǒng)輸變線路看起來并無不同的“生態(tài)電力高速公路”也遭到了抵制??磥?,還必須說服當?shù)鼐用駷榱烁蟮母l矶鵂奚壑械娘L景。
令很多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項可再生能源立國的計劃竟然也會引發(fā)環(huán)境上的擔憂。人們已經發(fā)現(xiàn)離岸風力電場的建設傷害到了鼠海豚的耳朵,而它們在歐洲是受法律保護的物種。毒物學家們擔心太陽能光伏板中所含的高水平的重金屬鎘有造成污染的危險。環(huán)保活動者們則擔心玉米種植的擴大會造成泥沼質土的干化,導致溫室氣體排放,并且危害生物多樣性。而且如果要摒棄核能的話,在這個中間期德國將不得不更加依賴天然氣。
盡管面臨著眾多的問題和隱藏的風險,默克爾的這項新政策已經吸引了來自國外大片艷羨的目光。美國國家環(huán)保局前局長威廉·瑞利最近在訪問德國時表示對默克爾的能源轉向印象深刻,并且盛贊其為其他發(fā)達國家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在結束了與德國政治家、NGO和商界代表的會面之后,我替《明鏡》周刊對他進行了一次訪談,他說:“看到一個保守政府竟然推出了這樣巨大的改革,實在令人驚嘆。”
日本人當然也在密切關注。日本首相菅直人已經表示該國將修改核能在未來能源規(guī)劃中的比重,而日本駐德國使館的官員們則公開質疑道,德國這樣的國家都能邁出如此大膽的步伐,日本政府什么時候才能改變對核能的嚴重依賴呢?(在這篇文章發(fā)布在耶魯環(huán)境360度之際,日本首相菅直人已經聲明,將修改核能在未來能源規(guī)劃中所占地比例。)
克里斯汀·舒格爾,環(huán)境記者。
歡迎發(fā)表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