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欄豬圈臭氣沖天,污水橫流蒼蠅亂飛”,這是昔日上關鎮奶牛養殖大村大營村的真實寫照。今年9月,當記者走進大營村時,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整潔的村落,干凈的道路,農家小院掩映在綠樹叢中,一個整潔秀美的小村莊呈現于眼前。
“現在太舒坦了,到處干干凈凈。沒有了家禽糞的污染,我們的村子越來越清潔秀麗。”上關鎮大營村村民王春雷對記者說。
大營村的變化得益于沼氣的應用。為營造衛生秀美的環境,有效解決洱海面源污染,大營村于2009年建起了日產燃氣180立方米的太陽能中溫沼氣站,利用高科技生物發酵技術對畜禽糞進行無害化、資源化處理,養殖業產生的糞便實現了無害化處理和循環利用。楊汝意是村里的養牛大戶,他告訴記者:“以前村民都是把畜禽糞堆在自家門口,村容村貌十分臟亂差,現在家家戶戶都把畜禽糞打掃好,賣到沼氣站。”楊汝意邊打掃牛舍邊向記者算了一筆賬:“以前做飯、燒水要燒柴或用電,費用一個月近50元,用了沼氣之后節省了很多。我家是搞養殖的,產生了大量的牲畜糞便,政府幫我們建了沼氣站,我們把養殖產生的糞便賣到沼氣站,沼氣站把沼氣輸送給家家戶戶,燒火做飯很是方便。”
針對養殖業造成的污染,我市于2009年建起了上關鎮大營村、喜洲鎮興旺養殖場和市公安局強制隔離戒毒所太陽能牛糞中溫沼氣站。沼氣站應用太陽能技術,將牛糞發酵,產生的沼氣通過管道輸送到農戶家中,將污染環境的畜禽糞便變廢為寶。沼氣站技術人員彭榮武介紹說,將人畜糞便引進沼氣池處理,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減少了人畜糞便的污染,同時有效減少了血吸蟲等農村疾病的發生率和傳播渠道;沉淀的沼渣、沼液用于施肥,促進無公害農業生產發展,減少了農業農村面源污染。
目前,由市環保局監管建設的上關鎮西閘尾村和下沙坪村及喜洲鎮金圭寺村的3座太陽能牛糞中溫沼氣站已進入到最后的安裝調試階段。太陽能中溫沼氣站的建設使用,既為洱海環湖的重要產業———乳業解決了牛糞處理的難題,又為農村提供了清潔能源,促進了農村的村容整潔和生態協調發展,同時沉淀的沼渣、沼液還為農田提供了最好的有機肥,極大減少了農業面源對洱海的污染,對保護洱海起到了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