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洋公園聯同護鯊行動及奧海城,即日起舉行保育海洋的主題展覽。 來源:香港《文匯報》
中新網8月11日電據香港《文匯報》報道,世界自然基金會早前為了推動海洋保育,推出“海鮮選擇指引”,教導民眾如何正確選擇“環保海鮮”。 一項調查顯示,近70%受訪港人每周至少進食海鮮3次,但僅有4.2%受訪者知道何謂“環保海鮮”。調查指,最多人喜歡吃海斑類及鮭魚,根據指引,多款斑類包括老鼠斑、東星斑、老虎斑等,均為最嚴重應“避免進食”的紅色分類;鮭魚則屬要“想清楚”的黃色分類。
世界自然基金會早前制作“海鮮選擇指引”,將超過70種香港常見的海鮮品種分為3個類別,包括最嚴重應“避免進食”的紅色分類、“想清楚”的黃色分類以及“建議食用”的綠色分類。 有大型商場于上月中進行一項“港人對環保海鮮的認知調查”,結果發現,近70%受訪港人進食海鮮每周至少3次,但僅有4.2%受訪者知道何謂“環保海鮮”。
調查亦選出港人最喜歡的10種海鮮,而依受歡迎的次序,分別是海斑類、鮭魚及生蠔,但根據“海鮮選擇指引”的三級指引,多款海斑類,包括老鼠斑、東星斑、老虎斑等,均為最嚴重應“避免進食”的紅色分類;鮭魚屬要“想清楚”的黃色分類;生蠔則不在3個分類中。調查建議,港人若要進食此類食物,可選擇來自澳洲昆士蘭的東星斑、加拿大的鮭魚,以及美國的生蠔等“環保海鮮”。
海洋公園保育基金科研項目助理經理冼映彤表示,“海鮮選擇指引”是一個新的概念,市民普遍對此認識不多,而且市民一般較難在街市、超級市場及餐廳得知海鮮的來源地和捕撈方法,這些都需要商界的配合。
她又指,愛吃海鮮的市民可以選擇“環保海鮮”,即屬于指引中的“建議”類別,因為這類海鮮通常來自漁業管制完善的國家,如澳洲,而且捕撈及養殖方法對海洋環境的影響較小。
她提醒,市民應減少進食利用“底拖網”捕撈的海鮮,如海蝦、瀨尿蝦及九肚魚等,因為“底拖網”會將一些魚苗一同捕撈,影響魚類繁殖,亦會嚴重破壞海床的生態。
此外,海洋公園聯同護鯊行動及奧海城,即日起舉行保育海洋的主題展覽,包括展出兩條闊9米、高3米,由200條紙制小鯊魚合并而成的巨型鯊魚展品,宣揚拒食魚翅的信息。
?。ㄔ瓨祟}:七成港人每周吃3次海鮮 多數不了解“環保海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