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網4月16日(作者王卓)當“低碳”日益成為我們生產生活的熱門話題的時候,我們很多人卻不知道什么叫“低碳”。其實,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低碳”可以等同于環保,也與節儉相近。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節儉和環保,我們過的就是“低碳”的生活。
電子郵件讓我們體驗“低碳”
“三八”節當天,在機關上班的張女士就坐在電腦前笑個不停。電腦屏幕上,三位婀娜的動漫美女正在輕歌曼舞為張女士祝賀節日快樂。可仔細端詳,卻發現原來三位美女長著同一張臉,而且怎么看都不像是女孩子的。
張女士告訴記者,這是她的一位男性朋友發來的搞笑版電子賀卡。
因為工作原因,張女士與外界聯系比較多,往年的“三八”節,都會收到一些祝節日快樂的賀卡,而她給親朋好友和因各種工作關系認識的人也會寄出厚厚一摞賀卡。最近兩年,大家不約而同地改成電子賀卡了,這不僅可以節約資金,也節約紙張的消費,為環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其實,不僅是電子賀卡,使用電子郵件可以讓我們每一個人為環保作貢獻。金城江第一小學的韋老師告訴記者,因為要加強家長與學校的聯系,他每個月都要把一些學生的情況寫好之后,裝在信封里給學生帶回家,然后讓家長把意見反饋給他。一年下來,他的辦公桌上都會堆著一大沓的廢舊信件。去年以來,他讓學生把家長的電子郵箱寫給他,通過電子郵件把學生的情況匯報給家長,而家長的反饋也是通過電子郵件進行。這樣一來,他和家長兩頭,一年最少節約四五百個信封,不僅節省了時間和金錢,雙方交流更為方便,而且,辦公桌上沒有了原本厚厚一沓的信件,這讓他深刻體驗到“環保意識”帶來的愜意。
隨身帶筷子,環保又衛生
與記者隔鄰而居的李先生,外出的時候,背包里多了兩樣東西:一個水杯和一雙筷子。無論是在外吃早餐還是到飯店里吃飯,水杯和筷子都用自己的。他告訴記者,以前出去玩,都會帶兩瓶礦泉水,喝完了再買,一天下來得扔掉三四個空瓶。到別人家做客,現在也很少有用茶杯、茶碗給沏茶的,都是讓客人用一次性紙杯。餐館里就餐,筷子也都是一次性的。
今年夏天,李先生和幾位驢友一起出門旅游,發現他們的背包里不僅有水杯、筷子,有的人甚至還帶著飯碗和毛巾,就餐時使用自己的毛巾擦手,用自己的碗筷吃飯,臨走再把水杯灌滿。他們說,這不僅僅是為了衛生和節省經費,更是為了少給地球增加垃圾。
幾天的旅程過后,李先生了解到,喝一瓶水只需要花3分鐘,但制造這樣一瓶水卻要耗費石油、熱能等大量的能源,而一個廢棄的瓶子在大自然里還要花費1000年的時間來降解。聽說日本人最早發明了一次性筷子,但卻不用自己國土上的森林資源來生產,而且很早就開始提倡國民自帶筷子用餐。“回來以后,我就在背包里裝上了這兩樣東西,也許背包里的東西會越來越多。”李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