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gdp調整成為熱點話題時,最近從浙江省傳出消息,湖州市試點“綠色gdp”核算已有初步結果:2004年,湖州傳統gdp為590.6926億元,綠色gdp為570.6578億元,調整比例為3.39%。
眾所周知,綠色gdp還處于“概念”階段,連發達國家都沒有形成一套計算方法,湖州是如何破題的呢?近日,記者前往湖州一探究竟。
gdp變輕變綠
據了解,湖州綠色gdp核算項目主要由北京師范大學資源學院負責研發,此次公布的數據也僅作為研究課題成果發布,并非官方正式發布。課題組成員、北師大資源學院博士朱文泉告訴記者,國際公認的綠色gdp公式為:綠色gdp=傳統gdp-環境污染成本-生態資產破壞成本-礦產與不可再生資源消耗。鑒于生態資產破壞成本、礦產與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兩項目前實在難以進行較高“精度”的計算,湖州的綠色gdp由傳統gdp扣除環境污染成本得來。
環境污染成本是如何計算的呢?朱文泉介紹,環境污染包括廢氣、廢水、廢固———以湖州環保局多年資料為主,課題組到當地實測為補充,再加上氣象數據等相關資料,構成環境污染的“實物量”。然后,就是給污染“定價”。這里,課題組大膽地提出用處理這些廢物所需花費的市場價作為其價格,比如常態處理一噸廢水要花多少錢,那這噸廢水對環境造成的污染成本就是多少錢。計算下來,湖州2004年大氣污染成本為11.5890億元,水污染成本為8.3598億元,這些都得從傳統gdp中扣除。湖州市一鄉鎮領導非常歡迎把這種計算方法納入官員考核,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各級官員只顧經濟發展不管環境污染的政績觀得到很大扭轉。“招商引資再多,gdp再高,扣除同樣高的環境污染成本后所剩無幾,實際上并沒什么‘政績’。”
北師大課題組認為,“湖州模型”提出了一個更新的認識,即綠色gdp不應該純粹靜態來看,它是“動態的”,動態分析更有指導意義。湖州2004年大氣污染成本比2003年上漲近2.6億元,而水污染成本則下降近1.7億元,朱文泉說,這個比較就很耐人尋味,值得好好分析其中原因,從而用來指導經濟布局調整。同樣,湖州2004年綠色gdp比2003年要高,但并不能因此說明比2003年更綠了,要看對傳統gdp的調整比例。2004年的比例是3.39%,2003年是3.93%,比例的縮小才真實地反映了湖州的gdp這兩年是在逐步變“輕”變“綠”。
至于另外兩塊“難啃的骨頭”———生態資產破壞成本、礦產與不可再生資源消耗的計算,“湖州模型”也開始探索“建立衛星賬戶”。例如森林資源,利用先進的遙感探測,測出一年內湖州森林的消長,消耗的原木、果樹等。數量容易統計,而且可以按照其市場價格定價,但這部分樹木對消解二氧化碳、氣候調節、涵養水源、維持生態系統等服務功能怎么計算?朱文泉說,這都是綠色gdp核算應該包括的,但也是最大的難點。
“綠色”精度待提高
北師大課題組對自己開發出的核算方法持有非常客觀的態度,他們認為,這套方案對“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創新”,利用遙感能讓人們直觀地感受環境、自然資源的地理空間分布及變化,這套方法相對簡單易學,具有基本統計學知識的人經過短時間培訓都可掌握,實際操作性強,但要改進、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還不夠系統、全面,即使是環境污染成本的計算,也只能說是“典型性”的,精度要求上還必須更高。
國內有關方面的專家在去年11月下旬舉行的“建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國際經驗研討會上,曾對“湖州模型”提出了不少質疑,尤其是技術標準方面,比如實物量的核算精度、定價等,資源學者定的類比價格是否合理?是否讓經濟學家也參與制定更為科學?有專家提醒在指標體系尚未全面和統一時,不可過早核算出綠色gdp,更應慎談以此數據進行具體區域的經濟布局調整。
浙江省是首批10個試點“綠色gdp”核算研究的省份之一,浙江省統計局經濟核算處處長朱天福也說,制定統一標準應是“自上而下”的,而湖州的試驗可以提供參考借鑒。作為省級試點,由于人力財力有限,目前浙江正集中精力研究環境污染成本的實物量統計和分布情況,力求“高精度”,僅這一項就夠“工程浩大”的了。
國家關于綠色gdp的核算框架已基本搭建出來。由國家環保總局與世界銀行合作開展的意大利信托資金《建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研究》項目,自去年7月立項,首先開始了國外綠色經濟核算經驗總結和試點摸索,現在已形成體系框架。
“綠色理念”先行
朱文泉說,綠色gdp也不是萬能的,關鍵是政府要逐步把綠色gdp的理念“用起來”,轉變對傳統gdp的狂熱崇拜,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反過來完善綠色gdp的核算體系。之所以與湖州合作,正是看中了該市有這方面的基礎。2004年,湖州因為率先喊出“淡化gdp”從而引起關注,如今率先試點綠色gdp核算研究可算一脈相承。
在長三角,已有很多地方走上了異曲同工之路。蘇州取消周莊等古鎮的gdp考核,讓其專心發展旅游業;紹興、寧波等地在官員考核指標中逐步降低gdp的比重,加上了更多社會事業發展的內容。
有專家認為,“綠色gdp”的確可以成為“新指揮棒”,但無須唯綠而綠,目前看來,在綠色gdp核算體系尚未成熟之前,長三角各地的有益嘗試都有其可取之處。相反,倒應該防止綠色gdp淪為又一個“形象工程”。
本報記者 楊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