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平湖訊(曹亮)“這下好了,我們家里又可以呼吸新鮮空氣了。”近日,曹橋街道百壽村的一些村民緊鎖的眉頭終于舒展了,村子里無照經營的35戶廢舊塑料造粒小企業被有關部門組成的聯合工作組果斷叫停。沒有了熏人的廢氣,重新過上怡人的田園生活,怎能不讓人高興呢?
以廢舊塑料薄膜、編織袋甚至是垃圾為原料,再生加工為塑料粒子后,提供給箱包
、皮鞋、童車輪胎等生產企業用于注塑,是近年來平湖市農村自發形成的一種新興產業,屬于“短平快”項目,其原料成本低廉,生產工藝簡單,業主大多土法上馬,采用家庭作坊式生產。絕大多數企業沒有經過環保部門的環境影響評價。據平湖市工商部門調查,全市共有塑料造粒加工企業120余家。據統計,其中有營業執照,并明確經營范圍為“塑料造粒”的只有20家,75%—80%的塑料造粒加工企業為無照經營。由于廢舊塑料造粒小企業生產過程中排放出來的廢水、廢氣對周邊環境有較大影響,而自身沒有實力也不愿意投入資金治理污染,嚴重影響了周邊居民的生活。平湖市長電話受理中心接二連三接到群眾關于造粒企業影響居民生活環境的投訴,引起了平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場專項整治就此展開。平湖市政府組織工商、環保、供電部門和曹橋街道辦事處召開專項整治會議。幾個部門抽調人員組成專項整治工作組,對造粒小企業最集中的曹橋街道率先整治。工作組采取說服教育、自行關閉、強制取締等方式開展整治,通知曹橋街道75家無照經營的造粒小企業,一律自行關閉停業整頓,免予行政處罰;繼續開展無照經營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75家企業中有7家在規定期限內自行關閉。近日,整治組對剩下的68家無照造粒小企業逐一督訪,對于繼續違規營業的,當即“釜底抽薪”予以處治。平湖市環保部門近期還專門出臺了《廢塑料造粒、廢塑料干法粉碎和塑料制品行業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基本要求》。
專項整治行動贏得了群眾(包括造粒企業主家屬)的支持,曹橋街道百壽村一位老農民當著開造粒廠的女兒的面,告訴工作組同志:“這種污染環境的事應該好好管管,你們看,我家門窗都開不了,房前房后到處是蒼蠅……”。企業主本身也是受害者,曹橋街道馬廄村一名自行停業的造粒企業主痛心地說:“一開始生產,我就被臭氣熏得頭暈惡心,生產不到3個月,身體受不了,住進了醫院。一共只做了4噸粒子,卻花了3萬多元醫藥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