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海口市洋浦經濟開發區的人工桉樹林,《財經》自2007年就推出的環境公益項目——“財經 | 綠色改變”再次啟動。《財經》帶領來自全國各地的環保專家、NGO組織工作者、志愿者及媒體人員踏上“林漿紙一體化 海南環保行”征程。
麗江拉市海濕地、震后四川綿陽、廣西北海森林、上海世博園……《財經》環保行一路已留下無數綠色的腳印。此次,《財經》又將目光投向了國民經濟發展中需求巨大,一直以來也屢受環保爭議的造紙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漿進口國之一,而造紙業發展“林漿一體化”既是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低碳經經濟時代的必由之路。林紙一體化發展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且工程復雜,涉及紙業、林業、農業、財政、金融、稅收、水利、生態和環保諸多方面,實施起來有許多問題和矛盾需要深入研究。
通過對人工桉樹林的實地考察,活動參與者們了解了人工林的經營理念,桉樹的生長環境及實際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金海漿廠的現場運作情況,也為大家考察漿、紙、水處理等生產過程提供了樣本。
10月28日的圓桌座談上,參與活動的各方人士熱烈交流了對于此次環保行的感想。《財經》經營部副總經理、《財經網》CEO程建國在致辭中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社會發展迅速,但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低碳”不僅是環保問題,更關系到我國經濟轉型,及下一步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因此《財經》推出“綠色改變”項目,以傳播環保意識,以最佳實踐影響更多人關注、參與和推動中國的環保事業健康發展。
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白嘉雨在座談中表示,中國目前人工林達6200萬公頃,居世界首位,為世界環境和碳儲備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對目前人工林可持續發展情況和現代林業理論的介紹,使大家更客觀地了解了我國人工林發展的現狀。
此外,北京三生環境與發展研究院 NGO項目總監鄧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森林多重效益項目主管鄧強、自然之友上海小組成員劉紅明、蕪湖生態中心項目主任田倩等也都發言闡述了環境信息公開、保護森林生物多樣性等諸多方面的觀點。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程建國引孫中山之言呼吁,環保、低碳就是現在的世界潮流,只有順應它,一個企業、一個行業、乃至一個國家才能得到發展。企業和管理部門應本著開放的態度來面對社會,與各界交流,以此共同促進低碳事業向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