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出嘉峪關,車行祁連山下連綿200多公里的戈壁灘上,3000多個七八十米高的風力發電機如同“白色森林”,約40米長的葉片旋轉起來發出巨大而深沉的嗡嗡聲。新華社調研小分隊乘坐的汽車停在風機腳下,汽車如同微縮玩具。
這就是大西北,遼闊的國土甚至能夠改變人們感官的比例尺。正如同人們的感官因為距離原因容易出現偏差一樣,不少人對遙遠的大西北的認識依然是模糊的。
能源基地
新華社調研小分隊從北京出發,行走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草原、陜北黃土高坡和甘肅河西走廊,切身感受到大西北廣袤國土蘊含的戰略價值和涌動的蓬勃生機。
這里是支撐中國未來發展的能源基地。在昔日“三邊”地區之一的陜西省榆林市靖邊縣,中國第二大油田長慶油田采氣一廠生產的天然氣,源源不斷匯入陜京線首站。再經過上千公里的遙遙里程,這種清潔能源送達北京,高峰時每天輸氣超過4000萬立方米。站在這管道邊,呼吸著空氣中微微的天然氣味,仿佛感受到了中國能源的脈搏。
綠色銀行
這里是遏制中國環境惡化的生態屏障。一路西行,越走眼前越廣袤,但也越荒涼:從有著低矮喬木的土地,過渡到土壤被刮跑、長著沙柳的戈壁,再到流沙橫行的沙漠,脆弱的生態一覽無遺。
“生態環境是我們的綠色銀行。”家住毛烏素沙地南緣的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農民牛玉琴,與風沙進行了16年艱苦卓絕的“拉鋸戰”。如今11萬畝沙地林木成蔭,這位全國勞模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在林子里散步,刮風樹葉響時會跟兒子說“樹在謝謝我們呢”。
這里是中國應對困難和挑戰的回旋空間。小分隊在大西北采訪時,正值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出臺一攬子計劃兩周年之際。回首往事,聽到的是“風景這邊稍好”“經濟很快恢復”。
一躍翻身
這里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動力。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們,習慣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沿海地區。然而,在大西北出現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涌動的投資浪潮和潛藏的巨大的消費能力,令人眼前一亮。
鄂爾多斯和榆林,這兩個原本在本省區內經濟發展墊底的貧困落后的地方,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使兩地的經濟總量今年將分別超過2600億元和1600億元,躍居本省區前列。煤化工、裝備制造、物流、光伏發電……一個個投資數十億元的項目,一個個規劃投資數百億元的園區,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大西北的大發展不可限量。
新華社記者 劉錚 黃小希 吳雨
(新華社西安11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