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聞頻道《新聞1+1》2010年12月3日播出節目《中毒的土地》,以下為節目實錄:
主持人 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樓蓋起來了,人住進去了,這個時候才知道自己住的小區原來建在一片有毒的土壤上,怎么辦?騎虎難下,進退兩難,現在武漢市兩千多戶人家就面臨著這樣一個大難題。
武漢黃埔人家長江明珠是座落在武漢長江邊上的一個經濟適用房小區。它剛剛建成不久,不僅地理環境優越,環境也很優美。然而,一些業主看上去并沒有喬遷新居的喜悅。
小區居民:
最起碼你開發商在之前你能夠告訴我,這個土壤有毒,是有什么情況。
業主們最近得知,他們的小區原來是一個舊的化工廠,71歲的龔老師,他的老伴和女兒原來就都在這個化工廠里工作。
龔師傅 小區居民:
(工廠生產)氟利昂,冰箱里用的氟利昂,氟利昂需要一種原材料叫做氫氟酸,這個氫氟酸就是劇毒。
李哲 記者:
一個小區一共有2235套房屋,化工廠原來的幾個廠房就建在這里,而現在大家可以看到,小區已經建起了幼兒園,幼兒園的后面就是經適房的所在地。
據了解,長江明珠小區的主要安置對象是武漢市幾大修橋修路項目的拆遷戶,此外還有一些是符合經濟房條件的市民。如今,房屋早已銷售一空,有的已經入住,還有很多家在裝修。對于那些租房過度的拆遷戶來說,新房下的土地卻潛伏著令人擔憂的危險。
小區居民:
就不要再到這一代來吧,在江邊玩一玩,到體育場去轉一轉,盡量少吸那的毒。
記者:
那么,居民所說的土地有毒是否屬實呢?資料顯示,長江明珠小區是2008年7月開工建設,3個月后才進行環評,一直到2009年3月環評報告書才完成編制。
報告書認為,該項目場地存在金屬銻污染和局部有機物污染。2009年11月,武漢市環保局指出,該小區未經環評違規開工,項目選址滿足不了環保要求。但遺憾的是,此時小區已經基本建成。昨天,武漢市相關部門就此召開了新聞發布會。
記者:
我想問一下既然咱們沒有下環評批復,為什么這個小區會開建,環保部門為什么會發出一些批復的文件?
李湛 武漢市環保局環評處:
我們在發現這個項目違法開工之后,立即進行了現場的檢查和下達的違法通知書,要求停止建設,限期補辦手續。
但是,這個小區不但沒有停止建設,而且已經向住戶們交了房。那么,這些已經建好的房子該怎么辦呢?難道能推倒重來嗎?鑒于此事實,武漢市環保局要求積極補救。今年4月到8月,土壤修復工程開始,辦法是覆蓋土工膜將中毒的土壤進行隔離。然而小區居民們仍舊擔心,土工膜修復效果不理想。
小區居民:
這邊就是的,墊了個膜,可是上面種了樹,樹葉的根一直把膜戳穿了,那個氣體還不是會隨著樹根之間的氣體揮發出來,人要吸收進去,這種重金屬肯定對人的身體是有害的。
記者:
你們擔心這個修復還是有后遺癥?
小區居民:
對。
對于居民們的擔心,昨天的發布會上,參與土壤修復的專家也給予了回應。
祈士華 中國地質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
真正在種樹的地方,在土工膜做的時候已經做了坑基,深坑基的膜覆蓋處理。(居民)把土工膜當成我們的塑料薄膜,地膜覆蓋的塑料薄膜,就是風一吹就垮,戳個洞就破,他把它理解成這個,這個不好。因為土工膜的工藝在國際上面是通用的標準,它一般的壽命是100年,而我們正常的建筑壽命是70年。
居民們還擔心,小區內的幼兒園雖然也做了修復,整體平移了兩米,但對于1600平方米的幼兒園來說,平移兩米能起到作用嗎?發布會上,武漢市環保局表示,小區還沒有進行最后的竣工環保驗收,如果驗收不合格,他們會要求繼續整改,直到合格為止,而小區開發商負責人也做了遲到的道歉。
徐利龍 武漢市江岸區房地產公司負責人:
對于本企業未能夠按有關程序組織相關驗收,并及時向住戶公布環評信息帶來的社會影響,以及住戶的不安,表示誠懇的道歉。
值得一提的是,長江明珠小區還曾被評為“國家康居示范小區”。然而,這個建在中毒土地上的小區能讓居民們“康居”嗎?
主持人:
我們看到道歉了,也修補了,但問題是亡羊補牢,為時是未晚嗎?今天我們特別請到的是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環境修復中心的陳同斌主任。
陳主任,像剛才看到武漢市明珠小區那個例子,有毒的土壤到底會對住在那的居民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陳同斌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
在這個短片里面我們可以看到居民可能長期接觸土壤的時候,尤其是在幼兒園,小孩在地上玩耍的時候會沾到泥土,一不小心會帶到口里面,這樣有毒物質會進入到人的人體。
主持人: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有毒物質,對人體帶來的影響是什么?
陳同斌:
這個場地里面的一些基本信息,我想從新聞上報道的未必是充分的,所以我想其他的一些案例可以看到,有的會導致人的畸形,或者是一些出生的時候是死亡了等等這樣一些疾病。
主持人:
但是他是馬上就會這樣,還是長期漫長的過程?
陳同斌:
不會,土壤污染問題跟大氣和水很不相同,它是隱蔽的。
主持人:
隱蔽的。
陳同斌:
對,我們其實是一般的人用肉眼看不出來,甚至專家沒有借助相應的手段都沒有辦法判斷,所以我們對這個問題非常小心。
主持人:
但您說這個專家都沒法判斷,這件事當地居民他們的憂慮就會更大,你說專家很難判斷,它到底危害大還是危害小,現在能不能定?
陳同斌:
專家需要一些監測手段,取了樣之后分析,化驗進行仔細的分析和化驗,對照相關的風險評估的標準,這個時候才能得出一個比較科學的判斷。
主持人:
您剛才用了一個詞,這是一個隱蔽的風險,這個隱蔽有多深,另外一個隱蔽期有多長?
陳同斌:
對于不同的土地的污染污染物不一樣隱蔽期不一樣,有機污染物有的容易降解一些,有的十年、二十年,有的可能上百年。對于重金屬來說,可能上千年,它不會消逝,在自然界當中永遠遵循一個質量守恒,進去就不出來。
主持人:
換句話說可能對這一代人沒有影響,但是也許會對下一代,下下一代人有影響。
陳同斌:
對。
主持人:
剛才我們看了這個小區是座落在一片受過污染的土地上,可能是分兩類,一種大樓直接坐落土地上,一層的住戶會有影響嗎?
陳同斌:
對一層的住戶也影響,對高層的住戶有可能都會存在一定影響。
主持人:
影響是相同的嗎?
陳同斌:
不一樣,高層的可能通過一些飄層,所謂高層樓也會下來,在一層,在地面進行游玩和休閑的時候可能受到毒害,另外氣體從土壤當中釋放出來。
主持人:
您說到了氣體的釋放,因為剛才我們通過短片也了解到了開發商也做了一些彌補的措施。比如說他們在修復,用一種叫做土工膜,這是很術語的,這個東西修復效果到底怎么樣,是不是可以把隱蔽徹底隱蔽掉了?
陳同斌:
從短片里面我看到的情況我的基本判斷,因為我沒去過現場?;九袛嗑褪亲隽撕芏嗟墓ぷ鳎壬喜蛔?,比下有余。
主持人:
這話怎么講?
陳同斌:
因為在這個地方,如果我們不徹底消除污染物,用土工膜來進行一些防護措施它能夠規避一些風險,但是污染物由于沒有徹底消除,今后碰到一些其他情況會泄漏出來。
主持人:
您指什么其他情況?
陳同斌:
比如說有的時候我們開挖建設等等情況,實際上相當于一個定時炸彈。所以我們覺得在居民區,對于這樣一些辦法,用土工膜的辦法可以規避風險,但不是一種最好的策略。
主持人:
最好的策略是什么?
陳同斌:
應該把移到別的地方去,異地進行處理,或者在當地進行一些污染物去除的一些辦法。
主持人:
什么意思?
陳同斌:
現在這些污染物依然在土壤當中,它從量上并沒有消逝,我們一種方法把土挪到其他的地方去,在其他的地方來進行修復,這樣我們居民區就跟污染物隔離開了。
主持人:
您的意思小區里面所有的土拿走,換新的土過來。
陳同斌:
這也是一種辦法,另外一種方法把小區土壤,比如一些有機污染物可以用微生物和其他東西來降解的,這些土地當中有害東西降解掉,或者是重金屬我們用一些其他臨時的辦法洗掉等等。
主持人:
陳主任還有一個問題,這是您說一個漫長影響的過程,毒會漫長釋放出來,整個的過程是不是應當有不斷的有人在監測到底是什么釋放的效果?
陳同斌:
這就涉及到另外一個問題,就是土工膜上來之后,是否知道它什么時候會發生風險,所以我們不斷的監測,但至于監測工作今后可能有賴于環保局日常工作規避這個風險,這是一種亡羊補牢的措施。
主持人:
今天我們關注武漢民族小區并不是一個個例,因為我們看到隨著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像市中心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業就不斷遷出市中心,遷出了郊外,騰出來的這些地怎么去利用它便成為一個大難題。
解說:
化工廠搬走后,有瞬間變成高樓大廈的,也有的留下一片荒地沒人敢要。
有關專家在北京、深圳和重慶等城市的調查顯示,最近幾年工業企業搬遷遺留的場地中,有將近五分之一的地方是存在較嚴重污染的“毒地”。
今年1月份,《現代快報》報道,位于蘇州古城區邊緣的原蘇化廠地塊已經撂荒了近兩年,總面積約三四十公頃。
兩年中,也有很多開發商有購買意向,但總是被土壤的不幸嚇了回去。兩年中,蘇州的環保部門也和國內外專家拿出過多個治理方案,但不管最終使用哪個方案,都面臨著耗費驚人的資金。
林玉鎖 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
這個就是正好跟武漢是兩種類型的,武漢是正好建房子了,蘇州這次還沒有建房子,但是它這個問題還存在,所以還需要想辦法解決,調查評估和修復方案的制定這個都在做。
究竟誰該主要負責修復,該怎么修復,要做修復付出的代價又有多大,這一連串的問題讓每個人都困惑。即便是經歷過修復土壤的開發商也不例外。2007年,萬科通過招標的方式拿下了紅獅涂料廠的限價房地塊,但當時,這個地塊了標書內容顯示,紅獅涂料廠約14萬立方米土壤需要處理。
黃錦樓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博士:
那塊地業主是馬上需要用的,最后還是想決定把它都拉到一個(地方),相當于換土了。前后我們做這個評價應該做了差不多小一年吧,然后到項目這種制定修復的方案,到選定修復的單位,以及找一些專家進行咨詢,這也花了小半年吧。最后真正修復挖的時候只是挖了3個月到4個月就挖完了,他們花了至少小1個億,應該算成本比較高的。
為了修復涂料廠這塊土地,萬科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資金。但萬科修復的依據和標準是什么,事實上也還值得討論。
黃錦樓:
2004年國家環保部就發了一個文,針對這種拆遷的關停的工廠,它的土地再利用必須要進行這么一個場地評價,就是相關的一個通知,北京市在2007年就出臺了一個關于污染場地評價的這么一個技術導則。
污染工業企業從中心城區遷走,轉身留下的土地變成了“毒地”,在轉化成住宅用地建成一個個小區后,就變成了埋在人們身邊的地雷。
事實上,根據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教授透露,在上世紀80年代末期,我國土壤污染面積只有幾百萬公頃,而現在已經超過了一千萬公頃。
主持人:
陳主任,您看像這種受到的污染土地,它可能本身位置很好,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好地,但是它卻有毒,我們怎么處理這些地方?
陳同斌:
像這樣一些土地,國際上有一些辦法去把它給清出有毒東西,國內也做了一些探索,比如科技部863項目一直在支持我們開展相關的工作,但不同的污染物類型它需要采用的辦法不一樣,有的把它洗掉,有的把土壤挖走,有的是用微生物給降解,還有的采用植物有害物質提取走。
主持人:
誰來完成消毒的工作,是政府、開發商,還是說誰污染,誰來排毒?
陳同斌:
從法律的角度來說,應該誰污染,誰來掏錢治理,或者傳統的老百姓理解,誰污染誰來治理,但我們認為你掏錢治理就行了。但作為我們前面看到的這些場地,基本上過去是國有企業,國用企業現在在企業可能關閉了,搬遷了,過去交給了政府,而現在很多下崗的工人等等,你再也沒有辦法找到別人去償還你這筆錢,所以最終的責任毫無例外又挪到政府的頭上。
主持人:
我們關注武漢這件事,我們也發現這么一個問題。我查了一下,我們國家有相關的很多污染防治法,有環境的、有水的、有大氣、海洋環境噪聲、固體廢物、有害有害物質,唯獨沒有對土壤到底怎么樣的這種防治,有相關的法律,這方面的情況是怎么樣?
陳同斌:
對,現在我們國家正在突然的去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有很多專家進行了很多努力,環保部也一直在推動,今年國務院參事我們陪同了一塊去全國調研,就是為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做一個前期準備,因為法律的缺失,導致我們今后很多工作非常被動,雖然說我們現在。
主持人:
為什么會被動?
陳同斌:
因為我們現在的這些污染防治法等等都是一種從操作層面上缺乏操作性,宏觀性的一種指導。有了環境污染問題該去治理,至于到土壤污染的時候該去怎么操作缺乏相應的一些具體的法規的一些規定和規范。
主持人:
好,說到了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法,現在專家意見稿已經形成,我們不妨來聽一聽這方面專家的意見。
林玉鎖 環保部土壤環境管理與污染控制實驗室主任:
我們環保部現在也正在做一些這方面的相應的一些法規的出臺,在網上征求意見,要出臺一系列的相應的技術標準、技術規范。比如說環保部門也是有這個責任,它應該要對企業進行調查,要在它進行備案,然后經過適當的形式對公眾有一個公示,政府應該起主導作用。但至于這個錢誰來出,它可以是誰開發誰來出,誰得益誰來出,誰有責任誰來出,綜合的來進行考慮。
主持人:
陳主任您看,如果沒有這部法律,比如說在武漢明珠小區遇到這些事情,誰比如說剛才我們提到有很重要的問題,就是在不斷的監測這個過程中誰是主體能不能確認下來?如果有這部法律這個主體能不能確認下來?
陳同斌:
因為現在責任主體已經消失了,剛才說到必須要政府來承擔這個責任,因為政府對對公眾負責。在有責任主體的,比如現在一些新的工廠,在搬遷,或者是在關閉之前,要有相應一些土壤污染或者場地風險評估這么一套程序。環境保護部現在正在下大力氣在制定這樣一些規定,工廠關閉之前你一定要做的一個風險評估。實際上,在土地的一級開發里面,當土地要收歸到土地整理中心之前,實際上也應該做相關風險評估,否則到了開發商手頭,開發商并不清楚這里面有多大風險。所以從企業來說,要履行一個告知義務,告訴政府我要關閉了,你要幫我評估一下這個場地有沒有什么風險。作為土地整理中心要把這個風險告訴給開發商,就是我這個土地是有污染的,你要負一個代價,負多少錢來進行修復。
主持人:
您看再舉明珠小區這個例子,在這片有毒的土地用做開發經適房之前,政府交出去應該是一片已經消除毒素,是一片干凈的土地,還是說他可以把帶著毒的土地轉給開發商,讓開發商去消毒?
陳同斌:
現在兩種做法都有,但是我個人的觀點就是應該在轉移到開發商手頭之前把這個事情做干凈,因為開發商第一個沒有這方面的能力;第二個開發商可能憑良心了,我可以做好,也可以稍微差一點。作為土地整理中心,代表政府來做這個土地的一個質量的方面的把關,我覺得應該土地整理中心來做。
主持人:
現在您說是您覺得,如果我們未來有了這部法律,法律會不會非常明確的規定,這個責任在誰?
陳同斌:
法律應該明確的規定,在誰污染的時候就應該想到掏這筆錢。現在我們在實際工作當中往往就把這份錢轉嫁給開發商,開發商最終出現什么結果,就會把這一份錢轉嫁到購房者手頭,實際上羊毛出在羊身上,真正造成污染的人,沒掏錢。
> 相關報道:
視頻:武漢回應污染地上建經適房稱不影響居住
武漢稱污染地上所建經適房將整改至合格為止
武漢在重污染土地上建經適房開發商道歉
武漢回應污染地上建經適房稱不影響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