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8日,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創始人、首任會長梁從誡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8歲。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人梁啟超、梁思成的后代,家學淵源的梁從誡原本是個歷史學家,于1994年和朋友一起創辦了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從此以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清貧之身全力以赴民間環保事業,在野生動物保護、環境公眾聽證會、環境公益訴訟、低碳生活倡導等方面貢獻突出。
為公眾代言,為自然請命
2010年11月2日的梁從誡遺體告別儀式簡單又隆重,1000多人自發參加,人人手持一支菊花,墻壁上掛滿挽聯。公益人士、南都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在悼念文章中說:“梁先生是中國民間組織的先驅、勇士。他的選擇是那么徹底,干脆辭掉一切身份包括公職,義無反顧,凈身出戶。
結果,梁先生退休了沒有退休金,生病了沒有醫療保險。業內同仁對此十分關切。北京恩玖非營利組織發展中心創始人商玉生先生提議從恩玖中心的結存中設立一個專項基金,幫助梁先生解決晚年生活和醫療費用所需。此議還在商議之中,不料噩耗已經先至。”
梁從誡生前講過一個故事:一次他和啟功、季羨林幾位老先生在會議的間歇,說起死了以后,如果有人致悼詞,我們都聽不見了,那多可惜,我們來演習一遍吧。于是幾個老先生就真的輪流躺在桌子上,其余的幾位緩緩繞行作依次告別,并致悼詞。輪到啟功先生,啟功先生聽著聽著突然坐起來,說:“我太感動了,我要致答詞!”
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為公眾代言,為自然請命,是梁從誡最好的致答詞。或許,中國可以少一個歷史學家,但中國不能少一位環保人士,因為,越是稀缺的,越是重要的,越是人人都以為艱難的,越是要舍身參與。
不懈呼吁,致力公眾環境教育
1994年,梁從誡與幾個朋友一起成立自然之友時,他已經62歲了。很多人在這個年齡,已經準備什么都不做。當時,中國還很少有人知道什么叫民間環保組織,很少有人知道環境需要有心人去精心呵護。因此,自然之友把“公眾環境教育”當成了基礎業務,一直堅持到今天。
公眾環境教育是從一場接一場的演講開始的。1995年6月份,梁從誡在《大自然》雜志發表文章說:“自然之友將不懈地努力,使‘愛護環境,善待自然’的觀念,作為一種現代公共意識,被更多的中國人所接受。”
在梁從誡和工作人員的努力下,自然之友給了關注環保的諸多民間人士提供了一個參與的平臺。十多年來,上萬人成為自然之友會員,并孵化創立了十多個民間環保組織,而接受自然之友環保教育、完成自我環保啟蒙的公眾則不計其數。中國社會之所以能在今天進入全民環保時代,自然之友這樣的民間環保組織功不可沒。
積極擔當,勇于實踐
1995年,滇金絲猴棲息地出現危機,當地政府要砍掉滇金絲猴最后的一片棲息地。當時還在云南林業廳工作的奚志農把消息傳到自然之友辦公室時,梁從誡領導自然之友給媒體發出了“支持奚志農保護滇西北原始森林”的呼吁信,這是自然之友進行此類呼吁和建議的第一次。1996年夏天,隨著自然之友“大學生綠色營”出征云南德欽,滇金絲猴保護成了全社會共同的關注目標。
上世紀90年代,青藏高原的可可西里,當采金分子開始把目光轉向盜獵,當歐洲開始流行用藏羚羊絨毛制作的披肩“沙圖什”時,梁從誡給當時的英國首相布萊爾寫信,把藏羚羊被殺戮的真相告訴歐洲人,告訴他們藏羚羊絨毛不是從地上撿的,而是活生生從羚羊身上剝取的,帶著無盡的血腥和殘忍。1998年,一直戰斗在藏羚羊保護第一線的“西部野牦牛隊”出現轉型危機,自然之友又發動公眾募捐。
作為全國政協委員,梁從誡不斷提出相關提案。1996年起陸續發出的倡議和提案有:呼吁建立長江河源區生態保護專項基金、北京市周口店地區水泥業粉塵污染應限期治理、建議不在梅里雪山開展登山活動、建議首鋼停止2160工程并搬出北京、我國治水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山水共治”……許多建議都推動了環境保護工作。
梁從誡生前說:“一個人,必須有點社會責任感。而在1994年,知識分子最重大的社會責任感,就是參與環境保護。”(《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12期,文 馮永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