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舊金山12月8日電(記者 劉丹)中國國務院參事、中國可再生學會理事長石定寰8日在美國舊金山表示,作為一個負責任大國,中國政府在發展可再生能源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方面做出了應有的努力和貢獻。中美之間應加強技術創新和投融資深度合作,共同應對挑戰。
當地時間8日,石定寰出席美國亞洲協會等組織在太平洋煤電公司總部舉行的年度綠色能源會議,擔任主講嘉賓作出上述表述。在為其一天的會議中,中美兩國可再生能源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業界人士就兩國在政策制定及執行、發展現狀及前景、投資者及投資領域、技術創新與合作等議題展開廣泛討論。
石定寰表示,在過去30年中,經濟快速發展使中國能源消費總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6億多噸上升到現在的30多億噸。人均消費從過去同期的0.5噸達到現在的2噸以上,但仍低于人均能源消費超過10噸的美國。中國的能源消費主要是煤炭,造成二氧化碳排放多。中國目前各種清潔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加起來不超過總消費量的10%。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城市工業化進程,預計到2020年,能源消費還要繼續增加到45億至50億噸。
石定寰指出,中國政府意識到經濟快速發展不能再依靠過去高能源消耗和高污染的模式,確定了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走綠色、低碳和可持續發展之路這個基本戰略,逐步調整能源結構,使清潔能源有更廣闊發展前景。“中國的能源結構調整是在能源消費總量還在繼續增加的情況下做出的,難度非常大。”
石定寰表示,作為一個負責的大國,中國政府為此在國際社會做出莊嚴承諾。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立法、扶持政策、發展規劃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作為第12個5年發展規劃的重點產業之一,并把可再生能源作為應對金融危機之后新一輪經濟發展的戰略產業。
“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與國際合作不可分離,這種合作還在繼續深化”,石定寰說。早在1979年,北京就建立了第一個中德政府支持的新能源示范村。2000年,中國政府與美國能源部簽訂了可再生能源科技合作協議。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和美國可再生能源理事會正在發起建立中美可再生能源合作促進中心,明年1月兩國還將在華盛頓召開另一輪中美可再生能源務實合作論壇。
“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在科技創新方面有很大差距”,石定寰表示,盡管中國水電裝機容量達世界第一,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世界第一,占全球一半左右,價格最低,但這些生產設備及原材料主要來自美國、歐洲等發達國家。“中美之間需加大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的交流,包括人才培養和產業交流。我們希望美國把更多新技術帶到中國”。
石定寰認為,中美之間在投融資市場還有廣闊的合作空間,“目前國際上對綠色能源的投融資總和已超過對傳統化石能源的投資總和,中國在2020年投融資總和預計將超過3萬億人民幣,政府只占很少比例,更多的要依靠社會資本和銀行貸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