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夢 報道
本報濟南訊 你無法想象這是一條怎樣的“電力天路”,將寧夏東部地區的火電和黃河水電匯聚到一起,蜿蜒穿行1300公里并入山東電網。11月28日,作為“十一五”期間“外電入魯”重大工程之一,寧東—山東±660千伏直流輸電示范工程正式送電抵達山東,成為我省構筑穩定、經濟、清潔能源供應體系的重要支撐。
“外電入魯”是在增量上對能源結構進行調整,除此之外,山東電力工業還“上大壓小”從存量上對能源結構進行深度調整。山東電力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同智介紹,“十一五”期間,我省爆破拆除了臨沂發電公司、白楊河電廠、微山湖電廠等200多臺、總容量 1000萬千瓦的小火電機組,超額完成國家下達我省的關停任務。與此同時,積極推進高參數、大容量、環保型燃煤機組建設,新上華能濟寧電廠2臺 30 萬千瓦項目、黃臺電廠2臺 30 萬千瓦熱電聯產項目等一批大型項目,使全省電力裝機容量達到5700萬千瓦,其中30萬千瓦等級及以上機組的比重提高至近 50% ,電源結構進一步優化。
綠色開采技術對“十一五”期間我省煤炭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至關重要。截至目前,全省 37 處大中型煤礦實施了充填開采,占大中型煤礦總數的36% ;20處煤礦實現了矸石不上井;4 家試點煤礦進行了62項節能技術改造,年可實現節電3524萬千瓦時、 節水 96 萬噸;百萬噸死亡率0.02,創歷史最好水平……此外,省煤炭局局長卜昌森介紹,徹底關停所有小煤礦,大手筆布局、發展山東能源集團和兗礦集團,建設省內魯西基地和省外的寧蒙、晉陜、新疆、云貴及澳大利亞煤炭生產基地,強力構筑煤炭、煤化工、煤建材、煤機制造、煤電一體化為主體的產業體系,成為近年和未來我省煤炭工業發展的主脈絡。
為從根本上改變能源結構,近 3年間,我省還持續引進大唐、華能、華電等能源巨頭,在3000多公里海岸線上布局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產業,籌集安排12億元新能源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建成投產風力發電裝機 70 多萬千瓦、生物質發電裝機50 萬千瓦、開工建設海陽核電一期工程、試運行東岳燃料電池、投產電動汽車和船用大型燃料電池等新能源項目,全方位拉開新能源產業發展大框架。力爭到“十二五”末,在能源總量控制指標約束下,我省新能源產業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達到15% 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