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央企電力公司下屬的風電公司赴港IPO在投資者的注目下火熱進行。
日前,華能集團旗下的華能新能源產業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華能新能源”,00958.HK) 與大唐集團旗下的大唐集團新能源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大唐新能源”,01798.HK)宣布,兩公司將分別于12月16日和17日赴港掛牌上市,目前已展開招股行動。不過,從兩公司的招股書分析,項目過于集中,上網電價偏低,以及風機價格波動,這三大難題考驗央企新能源公司未來的盈利能力。
難題之一:項目過于集中
兩公司均為中國風電裝機容量方面領先的可再生能源公司,主要專注于風電項目的開發、管理及運營。其中大唐新能源2009年的累計風電裝機容量位居全球第二,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位居全球第一;華能新能源在該領域也處于國內領先地位。
兩公司招股書顯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兩公司的售電收入基本占總收入的100%。因此,并網及售電量成為盈利關鍵。
國內某風電企業的高層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盡管大唐新能源及華能新能源財務數字比較漂亮,兩公司由此想爭奪中國風電企業的第一把交椅,但在項目過度集中以及風機價格波動等諸多條件限制之下,兩公司即使依靠補貼,也在盈利方面面臨考驗。
據兩公司招股書介紹,大唐新能源與華能新能源的風電項目集中度均較高。資料顯示,截至2010年6月30日,大唐新能源約60%總裝機容量及大部分電力銷售來自內蒙古的風電項目;而華能新能源除內蒙古地區以外,在遼寧也有項目。但與風電場遍及全國的龍源電力相比,兩公司的風電項目集中度明顯較高。
由于在建設風電項目之前,風電企業必須取得地方電網公司將風電場與其電網并網的同意,因此并網問題成為項目集中度高之后的一大風險。
兩大新能源公司均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的收入及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電力銷售額,而電力銷售額受限于電網調度量。而內蒙古地區向來被風電企業視為“兵家必爭之地”, 龍源電力等多家大型風電企業都在為獲得并網權而激烈競爭。
難題之二:上網電價偏低
有專家指出,即使爭得并網權,過大的電網負荷以及過低的上網電價也使企業承受著較大的盈利風險。
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自2009年起,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此前的政府指導價更換為政府定價,并將中國劃分為四類風能資源區,從而確定四大風電標桿電價區,各區域的所有陸上風電項目采用相同的基準上網電價。具體而言,一區至四區的陸上風電項目分別有權享受0.51元╱千瓦時、0.54元╱千瓦時、0.58元╱千瓦時及0.61元╱千瓦時的基準上網電價。
而內蒙古準許風電公司收取的基準上網電價為最低的0.51元/千瓦時或0.54元/千瓦時,相比中國其他地區介于0.51元/千瓦時至0.61元/千瓦時的標準低了不少,從而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該地區項目的收入。
此外,由于內蒙古地區基礎設施建設較慢,導致地方風電裝機容量超過地方電網的傳輸容量,從而使當地風電項目無可避免地受到輸電限制的不利影響。“為什么山東、浙江、江蘇這些沿海省份的并網問題相對較少?主要是內蒙古當地基準價太低,電網承受不了如此大的負荷,無法消納。”韓曉平告訴記者。
難題之三:風機價格波動
同時,兩大新能源企業還面臨著風機價格波動對盈利水平的考驗。
與所有風電企業一樣,大唐新能源與華能新能源的風電業務及盈利能力主要依賴于風機的運行狀況和風機價格的波動。據了解,風機成本一般占風電項目整體成本的60%~70%,從而直接影響公司整個風電業務的盈利能力。而風機的價格主要依賴市場供求狀況,符合資格的風機供貨商的數目有限,再加上商品價格上漲及風機需求增加,導致風機價格不斷攀升。
另外,針對海上風電的盈利能力,兩大新能源公司指出,海上風機的供應及價格是主要決定因素。
由于海上風電項目的建設有更精密的技術需求,而陸上風電項目的建設成本則隨著風機生產擴充及技術改進而有所下降,因此海上風電項目所需的資本開支高于陸上風電項目。目前,全球僅有少數主要的風機供貨商生產海上風機,其價格相對陸上風機較高。如未來海上風電的上網電價大幅上漲,則可能對公司海上風電業務的盈利能力及未來前景帶來重大不利影響。然而,盡管企業均將未來海上風電項目的電價寄望于國家定價機關的具體定價政策的出臺和完善,但時至今日,中國尚未就海上風電項目制定完善的定價機制。
作者 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