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市環保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環保為民工作理念,大力推進治污減排,強化環境監管,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環境安全得到保障,圓滿完成了本年度各項目標任務。
一、全面完成“十一五”治污減排任務
治污減排是促進科學發展、改善環境的重大舉措,也是“十一五”必須完成的約束性指標。一年來,我們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實施了37個年度重點減排工程,淘汰停用41臺小燃煤鍋爐和3臺老舊發電機組,對23家火電企業和36家重點燃煤單位的脫硫設施分別實施煙道擋板鉛封和加裝自動監控系統。2010年,實現減排二氧化硫8500噸,化學需氧量8200噸。在“十一五”經濟快速增長、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條件下,全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兩項污染物分別減排26.8%和18.0%,全面超額完成了“十一五”減排任務,獲得省年度減排獎勵1100萬元,我市單位GDP污染物排放為全省最低水平。治污減排促進了我市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二、實施“環灣保護”,治理流域污染
積極發揮市政府“環灣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協調、調度督查等職能作用,制定了《2010年環灣保護重點工作實施方案》,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流域污染治理、濕地保護、膠州灣水質監測等28項年度重點工作全面展開。
積極推進全市22條重點河流的污染治理,劃定區市跨界監測斷面,進行監督考核;對不達標河流實行區域限批,督促落實治理措施;聯合有關部門在海泊河、李村河、婁山河流域組織開展污染點源排查治理、河道清淤和排水管網鋪設,治理點源525處;制定實施《李村河流域污染限期治理工作方案》,開展“六十天會戰”,組織建設了青啤二廠工業廢水深度處理環保示范工程,在我市首次利用深度處理的工業廢水修復河道生態,按期完成省政府下達的重點河流水質改善任務。
截至10月底,全市22條河流化學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濃度同比分別下降9.4%和51.5%;李村河等河流水質明顯改善,多年來首次達到了常見魚類穩定生存的水質目標。對環灣區域56家企業直排海廢水實施限期整治,14座污水處理廠的18個新、改、擴建項目進展順利,到10月份已完成6個。每年可減少向膠州灣排放化學需氧量1.3萬噸。“環灣保護”取得新成效。
三、深化環境整治,著力解決突出問題
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在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作為牽頭部門,組織制定方案、召開會議、宣傳發動、調度考核,與建設、市政、城管等部門密切配合,對過城河道、噪聲擾民、揚塵污染等6類突出問題開展了為期半年的集中整治,努力提高群眾對環境的滿意度。針對夜間施工噪聲擾民問題,克服人員緊張等困難,在環保各分局全部實行了全年執法人員夜間值守查處違章的工作機制,不分節假日,第一時間處理群眾夜間投訴;在中高考期間,開展了“為考生送安靜活動”,出動執法人員1100余人次,制止、查處各類噪聲擾民行為535起;多次組織召開重點建設單位、施工單位與社區居民的座談會、懇談會,加強溝通,增進理解,化解矛盾。針對群眾反映突出的重點工業企業煙塵粉塵污染問題,組織華電、前灣港等20家企業實施除塵設備改造、增設抑塵墻、加裝堆場噴淋等改造工程,顯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針對日益增長的機動車排氣污染問題,加大了整治力度,開展黑煙車有獎舉報,截至10月底,共查處冒黑煙車輛1062輛,開展機動車環保定期檢測22.2萬輛,監督1.7萬輛超標車維修治理。到10月份,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94.2%,同比提高1.2個百分點。
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積極爭取參加了全國首批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目標責任制試點,制定了試點城市工作方案,組織簽訂目標責任書;提請市政府首次設立了2000萬元農村環保專項資金,支持農村飲用水源地保護、污水和生活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等工作;累計爭取中央農村環保專項資金1610 萬元建設31個治理示范項目;組織開展環境優美鄉鎮和生態村創建,實施了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和農村工業污染專項執法檢查,繼續推進生態市建設,今年我市再次被省政府評為“生態省建設先進市”。
四、加強環境監管,保障環境安全
推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大氣、河流、海洋、土壤、聲等環境要素監測體系和污染源自動監測系統;啟動了大氣灰霾監測;建成了輻射監測實驗室;開展了飲用水源水質全分析能力建設和遙感監測,在產芝水庫、棘洪灘水庫和嶗山水庫新建水質自動監測站;定期向社會公布環境質量狀況,每天發布空氣質量日報和預報;全年共獲得各類常規監測與自動監測數據630余萬個。
加強環境執法。對37家“雙超雙有”企業實施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對75家不能穩定達標的企業實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聯合發改、監察等部門開展了“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1~10月份,共查處潔城公司非法倒賣醫療廢物、電鍍園區私設暗管違法排污等各類環境違法案件1181起,罰款992萬元,對存在環境問題的1367家單位責令整改,有效打擊了環境違法行為。
積極構建環境安全防控體系。把保障城市飲用水水源安全作為環境監管的重中之重,堅持重點水源地每旬監測,大型水庫實時監控水質;針對國內重金屬污染事件多發頻發態勢,對全市15家電鍍園區、20家重金屬重點排放企業強化監管,安裝在線自動監測系統,對企業排放口和周邊環境加密監測,實施專項整治,督促企業升級改造污水處理設施、提高污染防治能力和水平,嚴防污染發生;制定了石化區環境安全專項工作方案,對石化企業污染物排放及周邊大氣、海域、土壤等環境要素進行重點監測,增加應急監測裝備,提高環境應急響應能力;加強輻射安全監管,檢查涉源單位155家次、各類放射源501枚次、射線裝置152臺次,所有廢放射源均及時送貯;建立了風險源評估制度,對化工等重點行業風險源組織了專項排查,共排查企業432家,及時完善風險源動態數據庫;開展應急演練,及時妥善處置了8起突發環境事件,保障了全市環境安全。
五、堅持環保為民,服務科學發展
認真辦理市民意見建議。多渠道傾聽群眾意見建議,積極為群眾排憂解難,全年辦理環境信訪投訴4627件,12369環保熱線受理來話2.7萬個;將每月第一個工作日定為全市環保系統各級領導干部接訪日,開展了12369局長在線接訪活動;堅持領導干部包案處理信訪制度,深入企業社區,摸實情、想辦法,協調溝通、現場辦公,四方聯創公司廢氣、噪聲污染擾民等一批較大規模的信訪問題得到妥善化解;對群眾關注的通訊基站電磁輻射問題,開辦社區環保講座,普及相關知識,提供監測服務,為群眾釋疑解惑;高度重視人大代表建議、政協提案辦理工作,49件環保建議、提案全部辦結;定期走訪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聽取對環保工作的意見建議;聘請了31名環保社會監督員,對環保系統工作效能進行監督。
積極服務經濟發展。堅持依法審批,優質服務,簡化程序,完善流程,提高審批效率。全系統共審批建設項目環評3367個,審批時間比法定時限縮短75%以上;圍繞“環灣保護、擁灣發展”戰略實施,組織新河生態化工基地、高新技術產業新城區等6個重點工業功能區和開發區開展了規劃環評,引導區域產業合理布局,優化結構,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輕開發活動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37家老城區搬遷企業開辟環保審批“綠色通道”;為城市地鐵一二期、董家口港區開發等全市重大項目環評審批提供全方位服務。嚴格環境準入,對“兩高一資”項目嚴格把關,勸阻、拒批了74個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污染項目。
大力開展環保宣傳教育。廣泛開展環保進企業、進社區、進學校、進鄉村環保宣傳活動,開設了環保科普、法規講座,聽眾達到1萬余人次;以“低碳減排、綠色生活、保護海洋”等為主題,開展了中日韓10城市海岸清潔、“六五”世界環境日、環保世紀行等一系列宣傳活動;組織創建了103家環境友好單位,推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
一年來,全市環境保護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我們的工作與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廣大市民的期待還有一定差距。表現在部分區域的環境狀況還沒有得到很好改善;機動車排氣污染趨勢還未得到有效控制;農村環保工作比較薄弱等等。
下一步,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繼續轉變作風,創新思路,真抓實干,全面統籌城鄉環境保護,加大治污減排力度,深化環境綜合整治,提高監管能力水平,讓人民群眾喝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讓島城的天更藍、水更清,城市環境更加美好。
[編輯: 郭新舉]